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59

  

《归园田居》教案

◇ 杨玉玲 孙晓玲

  【教学目标】
  1.通过时代背景、诗人生平,了解其归隐的原因,深刻体会其鄙弃黑暗官场、渴望回归田园之情。
  2.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了解诗歌比喻、借景抒情等艺术特色,从中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
  3.学习陶渊明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以及热爱田园生活并怡然自乐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1.理解诗歌中比喻、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及其含义。
  2.体会陶渊明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崇高的人生追求。
  【教学手段】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1.播放歌手羽泉的同名歌曲《归园田居》,请学生留意歌词内容并思考。
  教学用语:同名歌曲《归园田居》描述的是一个人悠闲自在地过着田园生活,体会人生的真谛。唱的虽不是陶渊明所写的《归园田居》,但其中“为了什么而离开,又为什么而归来,故乡是永远能给我原谅的胸怀”一句歌词可以说是对陶渊明当初做出弃官归隐这一重大抉择的最好回答。
  2.了解背景和作者
  教学用语: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东晋诗人陶渊明少时有宏愿,但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弃官归隐。直至今天,他的精神依然为人所称道,他归隐后的生活依然为人们所向往。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陶渊明的诗歌,《归园田居》的第一首,走进他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探寻他“为什么归来”。
  二.反复吟诵,疏通文意
  1.全班同学齐读《归园田居》,结合备注和工具书,扫清字音障碍,疏通词句的意思。
  教学用语:要读懂古诗,首先要能读古诗。给你们二分钟的时间,你们结合工具书和书本的备注,自行查找不懂的字音,弄懂词句的意思。
  2.听课文录音,体会朗读的节奏和感情。接着自由朗读课文。
  教学用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反复吟诵,才能把握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思考一个问题:全诗围绕哪一个字写的?
  三.分析诗句,理清文脉
  教学用语:全诗围绕“归”来写的。“归”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归还,归隐”。给四分钟你们朗读并思考:诗人为什么归,归往何处,归后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教学用语:这八句解释了诗人“为什么归”。联系时代背景和诗人经历,对诗句进行分析,我们发现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正是诗人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诗人选择了“守拙归园田”。拙,这里指清贫乐道。
  2.“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教学用语:这十句交代了诗人“归往何处”。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美好的田园风光呢?请两位同学分别翻译这十句诗,其他同学做点评。
  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教师用语:最后两句与前面照应,写出了归隐后怡然自得的喜悦心情。
  四.赏析艺术特色
  (一) 巧用“比喻”修辞
  教学用语:这首诗多处运用了比喻。一开始,诗人就以“羁鸟”、“池鱼”自比,形象写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压抑苦闷,流露出对自由的向往;结尾又以“樊笼”比喻仕途,与前面互相照应。请大家快速读一遍全诗,看看还有哪几处运用了比喻,有什么作用?
  (二) 善用“借景抒情”手法
  教学用语:一切景语皆情语。“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巅”勾勒了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风光,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体会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用语: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描写表达了他向往自由、热爱并欣赏宁静的田园生活之情。返回田园,使天然本性得以回归,体现了诗人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
  六.课外延伸
  陶渊明的精神固然和诗人的性格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他的精神对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启发意义呢?请联系实际,就这个话题谈谈你的理解。
  
  杨玉玲,张晓玲,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归园田居》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