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98

[ 张 宇 文选 ]   

解读叶细细《让我许个愿》

◇ 张 宇

  叶细细的《让我许个愿》堪称是献给成长的佳作。如是说是源于文章所叙之事真实可感,所抒之情深沉细腻。作者在文章最后许下心愿——“如果有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可这个愿望的许下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特定情况下的特定的事件,成为女儿成长的契机,促成女儿的转变和成熟,而文章的真实也正体现在这里。
  身为教师的母亲,本应最能理解正处于叛逆时期的女儿(中学时期孩子进入叛逆期),女儿自然也有这样的认识:母亲应该比其他人的母亲更能了解自己,母女可以进行良好的沟通,母亲也能给自己一定的自由的生活空间。可母亲规定自己回家的时间,到家后还有无尽的唠叨,作者反叛地逃课,让自己遭受了生命里的头一次臭骂,直到男生事件的发生使母女俩陷入了长达半学期的冷战。在半年冷战中,母亲依旧为女儿操所有的心。这样处于叛逆时期的女儿与身为教师不大会做家长的母亲之间就产生了很难调和的两代人的矛盾(参看扬子《十八岁和其他·两代人的矛盾》)。
  文中写到“我却从未领过她的情,直到姥姥去世。”可见女儿对母亲的态度转变发生在姥姥的去世的特定背景下,母亲走后自己的内心“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失落”,家里充满了寂寞。这样的背景、这样的心境、这样的环境,作者不禁又想到自己的母亲有一天也会如姥姥离开母亲一样离开自己,作者内心充满无尽的孤独和恐惧,作者似乎无法想象:自己独自一个人怎样过活。就在女儿最需要、最渴求母亲的时候,母亲忍受自己失去母亲的痛苦,出现在考场外:冒着烈日,拿着快化了的冰激凌,满脸是细蜜的汗珠,衣服都湿透了。如此,就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下,女儿对母亲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接受了、理解了。于是作者在自己的高考作文中写到,母亲的存在是自己今生最大的幸福。
  不过我们要注意到,此时女儿的成长还只是存在于思想认识的层面,不可能也很难立刻体现在行动上,一下子实现向成熟的转变。作者在上大学后回家的日子虽能体味到母亲的寂寞,承受母亲的唠叨,可大三的时候,忙于学业,忙于恋爱,在面对爱情的时候,母亲的电话追问和为她精心准备的武昌鱼是无论如何都拉不回她这只离巢的小鸟的。的确是这样,成长中有各种各样的琐事和诱惑,我们很难意识到我们在成长,父母在老去,而年轻的我们往往关注前者,忽略了后者。
  直到毕业后,自己爱情没了,自己灰溜溜的回到了家,熟悉的屋内,所有东西摆设如故,却一尘不染,可给花洒水的母亲有点老了,这平常细节的记述,不知包含了多少母亲对自己的牵念和爱意。特别是母亲讲出自己的心愿,希望带着姥姥去海外旅游,并感叹“世上,只有做母亲的不会丢弃女儿,付出一辈子无怨无悔。”说自己知道得太晚了的时候,作者此时很想流泪。可以说此时作者内心除了先前理解、感恩母亲之外,一种对母亲的付出自己不知回报的愧疚之情占据了自己整个心灵空间。又是在自己失去爱情,落寞回家的特定的背景下,女儿对自己以及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愧对母爱,回报母亲。不想让母亲操心,决定着自己的未来,这是最基本的回报;希望有一天为母亲买一个房子,让她愉快地去旅游,这是自己需要努力付出才实现的回报;而这一切还不能回报母亲对自己付出的爱,最后,作者又许了个愿:“如果来世,让我做她的妈妈。”作者的这个“愿”许得不同寻常,常言下辈子我做你的女儿,而作者的愿望是下辈子做“她”的母亲,而作者之所以“不那么写”就在于:下辈子仍做女儿的话,即便是自己下辈子可以理解母亲的所有做法,能深刻体味母爱,自己还是个爱的接受者。然而下辈子做母亲乃是要给予、付出和回报的,如此写,作者内心对母亲的爱无疑要更为珍贵了,情感也深沉得多了。此外下辈子做“她的妈妈”,想像母亲对自己一样,把自己满腔的爱倾注在母亲身上,这不但是最好的回报,也是自己年少无知的一种救赎。
  正所谓“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生命中我们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但真正对我们有价值的往往是那些痛苦的事情,这是孩子成长的契机,它更能帮助孩子走向成熟。
  
  张宇,教师,现居江苏溧水

解读叶细细《让我许个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