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602

[ 钱金鹏 文选 ]   

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 钱金鹏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因为中小学教师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教师是课程的最终实施者,他们的思想、行为、观念等对课程改革和实践都有强有力的影响。
  
  一.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绝大多数家长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少给学生布置作业,淡化文化学习和考试,多给学生一些玩的时间,让孩子们学些音乐、美术、体育等“一技之长”。他们一方面怀疑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多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时间,至少不能每晚让孩子做作业做到11点以后。但是,“‘孩子教育’,已连续多年列为老百姓最关心问题的第一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压力更多地来源于家长。有的家长自己上学时没有学好,却希望孩子处处争第一,这是一种补偿心理在作怪。于是乎,除了拼命找“好学校”外,就是见班就报,琴棋书画,数学、外语等样样不落。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家长,自己做不到的事,也不要强求孩子。古人说得好,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一个身心健康,素质良好的孩子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要让学生爱学习,就必须有独到的教学风格。老师心中要有学生,不把学生当机器人。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间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教师失去了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虽然教师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会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结果,注视结论。专家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当然,强调探索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结果一无所获,但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不可量化的“长效”,所以眼前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应该说是值得的。
  
  三.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教师
  
  提高民族素质的关键在于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尽管当前的素质教育还有许多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广大教师的素质提高了,素质教育就有了希望。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只有家长提高认识,教师提高素质,并且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平等对话,基础教育改革才能顺利实施。
  
  钱金鹏,教师,现居甘肃秦安。

我对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