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是我院为初等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学生开设的一门集理论性、实践性、创造性于一体的特色课程,并选派年富力强、经验丰富、语文素养高的中年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由于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部颁课程标准或其他什么依据,这就给指导老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任何一门课都必须有它的课程目标,而任课教师非搞清楚不可。经过一年的摸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五会二有”,即通过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会备课、会说课、会上课、会听课、会评课、有课程观、有信心。从训练效果来看,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直接上岗,因为他们把尝试中犯的错误都犯在了正式上岗之前。
一.会备课
备课既是教学本身的要求,也是教师自我教育和提高的过程,更是上好课的前提,为了实现会备课的目标,笔者引导学生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解读课程标准,做到提纲挈领。课程标准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的终极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和颁布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深入学习和领会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为准绳,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念。唯其如此,才能在备课时正确把握尺度,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起来,把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工具性与人文性、主体性与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把精讲与多练、读书与思考、课内与课外有机联系起来,真正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试讲前,笔者带领学生认真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稿),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语文课程的实施建议等主要内容,做到胸有课标,提纲挈领。
<二>熟悉全册教材,做到总揽全局。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供教学使用的各种有关的材料,是教学双边活动的主要凭借。教师如果不能“吃透”教材,上好课是不可能的。为此,在试讲前,笔者带领学生首先了解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全套教材,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读试讲课文所在的全册教材,掌握教材的内容、体裁和各单元之间的联系,明确全册教材的教学目标,体会编辑意图,把握每篇课文在全册中的地位与作用。因为教材的编写有它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通读全册教材,教学就会出现盲目性,通读后,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总揽全局。
<三>了解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备课,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即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这一点,在我们的训练中有一定困难,但笔者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了解的内容和方式,为以后的实践做好理论上的准备。就一篇课文来说,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学生情况主要有:课文的思想内容有哪些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哪些和学生学过的课文有联系,哪些和他们的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有联系,哪些是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难以理解的;课文中的哪些表达形式是学生熟悉的,哪些是他们生疏的,哪些语言文字是学生容易读懂的,哪些比较艰深,是他们难以理解的,等等。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三味书屋》两篇课文联系紧密,教学时就需要准确把握,避免重复。另外还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家庭状况,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四>解读文本,编写教案,做到“腹中有本”。《语文课程标准》中多处提到文本,它被认为是与学生、教师并列的不可或缺的教育要素之一。文本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凭借。因此,备课必须在解读文本上下功夫,把文本“嚼烂”,“吃”到肚子里,做到“腹中有本”。为此,笔者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文本:从语言文字入手,弄清字、词、句的意思,掌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中写到的有关知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创作意旨,揣摩编辑意图,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教育意义;把握作者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归纳谴词造句的特点,谋篇布局的方法;分析课后作业,确定训练重点和方式。
编写教案是备课活动的收尾和总结,是解读文本、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法和设计学法等环节的进一步深化,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写教案,就是把备课中所研究的全部问题加以整理,用文字表达出来,是教师备课劳动的心血结晶。笔者对学生的要求是在试讲前必须写出详细的教案,并由指导教师签字认可后方可上讲台。为了鼓励学生编写标准化教案,笔者还举办了优秀教案评比活动,由校方出资奖励,效果良好。教案编写完毕,备课活动基本结束。
二.会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评委,系统地述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述说者把备课中平面静态的隐性思维进行显现,听者对其进行评议,共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说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进行教学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因此,说课具有示范和辐射效应,可以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为了实现会说课的目标,笔者要求学生围绕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主要内容,在试讲前,对所讲的课文进行5—6分钟的说明,下课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然后在全班点评交流,互相学习。通过一学期的训练,所有学生都能做到说课把握准确、内容全面、详略得当、逻辑严密、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等说课的基本要求。
三.会上课
上课是教师依据教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活动,它的基本环节是导课、新授、结课。为了实现会上课的目标,笔者在班上成立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备课,在全班同学面前试讲前,先在小组内试讲,小组成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小组成员都满意后,才能代表小组公开试讲。为了保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小组的作用,笔者采用了积极互赖的原则,即小组每个成员的试讲成绩代表小组的成绩,最后求平均值,得出小组的平均成绩;而每位学生的最终成绩是由个人试讲成绩与小组总评成绩按7︰3算出。上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教学双边活动,为了上好课,笔者还要求学生上课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基本关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渗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主体性,牢固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处理好讲与练、读与思的关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处理好语言文字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四.会听课和会评课
听课和评课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经常性的活动,是检查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相互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会听课是会评课的前提。
从听课的目的划分,听课可分为检查性听课,辅导性听课,观摩性听课,研究性听课。听课的内容涉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氛围等多个方面。为了实现会听课的目标,笔者要求学生在掌握听课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听课前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听课时认真做好听课记录,听课后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课比赛。
评课是在听课的基础上进行的,可分为自评和他评两种形式。他评是听课者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课堂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了实现会听课的目标,笔者要求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课,每个人的评课成绩代表小组的评课成绩,而且每个学生一学期评课次数不少于5次,评课次数多者在期末总评成绩中适当加分,鼓励学生积极评课。
五.有课程观
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电视、广播……博物馆、纪念馆……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这些物的课程资源固然重要,但它们都必须通过人才能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学生和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人的课程资源,“能近取譬”的效果会更好。为了实现有课程观的教学目标,笔者组织学生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第二个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要求学生要尽量开发和利用教师和学生自身所蕴含的课程资源,树立科学、全面的大课程观。
六.有信心
自信是事业成功的精神动力。第一次上讲台,学生都说有压力。事实上,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压力和动力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如果能够将压力变成动力,就会产生双倍的动力,只有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念,形成较高的自我评价指数,才能树立自信心。为了实现让学生有信心的目标,笔者首先从著名特级教师的成长经历说起,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合格的教师都有一个磨砺成长的过程,而且成功的教学本身都是在模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的,同时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和他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树立起自信的观念;其次,为同学们播放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让学生学习模仿;第三,上课前,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试讲,培养自信心。第四,评课时要求学生一律上讲台点评,树立自信心。
当然,语文教学技能的内容相当丰富,比如较高的语文素养,扎实的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基本功,扎实的板书基本功,灵活多样的教学艺术,优美动听的语言艺术等等。文章仅从“五会二有”的角度谈了笔者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既粗浅又不系统,希望各位同仁及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曾正勇,兰州教育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