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69

[ 牛建勇 文选 ]   

提问应注意的四个度

◇ 牛建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是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提问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思考、迅速回答问题的习惯。同时,提问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都有很大的益处。由此可见,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还是一种教学艺术。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准确把握提问的“四度”。
  
  一.角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选准提问的角度,也就是如何设计问题?我们设计问题时要紧扣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每个单元都有教学重点难点,每一课都有教学重点难点,我们提问时应该紧紧围绕这些重点难点进行提问,教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只有这样,提问才有针对性,有的教师提问的目标不明确,“一问到底”,盲目性、随意性很大,提出的问题数量多,质量差,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零乱无序,没有逻辑层次。课堂环节松懈,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不能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提问还要把握好时间角度,即讲究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问题,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在课堂上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在准确把握时机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一定要有一个停顿时间。教师面向全班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马上指定学生回答。在学生思考的这段时间里,教师不要婆婆妈妈、唠唠叨叨的说个不停,而要保持安静沉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思考环境。
  
  二.广度
  
  我们在提问时,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问题,以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让人人参与,人人都积极思考。然后再点名或允许学生举手回答,这样才能体现提问本身所固有的特点和价值。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这样一些情况,老师先把学生叫起来,再提出问题,这样做很容易让其他学生产生“老师叫他,与我无关”的想法。有的老师只提问好学生,不提问差学生,这样做很容易让差学生产生“回答问题是好学生的专利,与差学生无关”的思想。差学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既不参与,也不思考,有时还会搞小动作、开小差等,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我们应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适应各种类型的学生。让好学生回答难度比较大的问题,让差学生回答难度比较小的问题,让他们人人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使每一位同学都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接受知识,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三.适度
  
  提问要难易适度,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多难呢?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处于“跳一跳,摘桃子”的状态。如果教师提一些“好不好,对不对”的是非性的非常简单的问题,学生就会不假思索,一语道破;如果问题太大太玄,学生就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思考,更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回答,索性便如秃子头上的头发——不长也不想,学生根本就没想回答问题。这两种现象都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都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都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要恰到好处的把握这个尺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往往有较大的差异,同样的一个问题对好学生来说很简单,对差学生来说就难了。所以,要把握好尺度,就有一个“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问题。
  
  四.坡度
  
  坡度,就是设计问题时,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高度,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就像登山一样,“一山放出一山拦”,学生登高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就会越来越活跃。如果教师开门见山抛出一个难题,就会出现冷场现象,不但影响课堂气氛,而且教师乱了阵脚,学生的情绪也低落了,一堂课就失败了。
  “提问有法,但无定法”。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问,力争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牛建勇,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提问应注意的四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