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607

[ 孙桂华 文选 ]   

小议课堂提问

◇ 孙桂华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就是教师有目的地设疑,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地定向思考。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上述功效。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让提问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呢?
  
  一.启发式提问
  
  当学生思维犹如平静的湖水时,用启发式提问,就犹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例如:
  小说《项链》到最后才说出项链是假的。想想看,这个结局在前头有无征兆(伏笔)?小说为什么到此戛然而止?为什么不写下去,写玛蒂尔德把真项链要回来,欢天喜地换回几万法郎?
  这样的启发式的提问,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引发学生思维的多项探测。
  
  二.记忆式提问
  
  这一类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来回答,而不需要深入的思考。例如:
  (1)杜甫的字、号、朝代、代表作分别是什么?
  (2)以前我们学过说明文的有关知识,那么谁来说说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
  
  三.追踪式提问
  
  就是以一个问题为起点,沿着一条思路追踪提问。例如《七根火柴》中课文多次描写无名战士的“眼睛”,可用追踪式提问。
  教师讲述、提问:课文几次写到无名战士的“眼睛”,各有什么不同的含义,想一想:
  (1)描写眼睛,对无名战士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
  (2)在课文中多次描写无名战士的“眼睛”又有何艺术效果?
  追踪式提问逐层解析,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课文内容的深入挖掘,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良好
  的答题习惯。
  
  四.比较式提问
  
  这种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展开类比或对比分析问题,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朱自清的《春》和林斤澜的《春风》中都写到春风,请找出相关描写春风的语句,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说说你最欣赏哪一篇的春风?
  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了春风的特点,也在对比中理解了两篇文章的不同艺术效果。
  
  五.探究式提问
  
  探究式提问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使思维达到应有的深度和高度。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提问:三味书屋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结论是肯定的,三味书屋的教育是失败的。首先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再有“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还有“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旧制度的维护者与社会基础。这样的批判是很深刻有力的。这就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六.转换式提问
  
  想问A问题,先从B问题开始,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例如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为了让同学们理解课文的主旨,我们可以不直接问课文的主旨是什么,而是问:“谁能从多种角度入手,给课文另外加个标题?”通过加标题的形式,逐步绕到课文主旨上,对学生影响深刻。
  
  七.拓展式提问
  
  拓展式提问可以让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深,扩大视野,启迪智慧。例如学习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老师可以就势提问:除了李清照的《醉花阴》一词,大家还知道哪些不堪回首的愁苦诗或哪些抒写忧愁的名句?从而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课堂提问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课堂提问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十分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提问不仅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体地把握课堂提问的类型及特性,让提问这把金钥匙为学生开启智慧之门。
  
  孙桂华,教师,现居湖北黄陂。

小议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