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真正提高高中材料作文的立意水平呢?因为高中材料作文可以分为单项材料、多项材料等不同的类型,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类型的材料作文立意策略进行分别的探讨:
一.单项材料立意策略
1、正向立意:所谓正向立意,就是顺着材料作文反映的观点或倾向去安排立意。正向立意的一般步骤为:首先须仔细、全面地阅读材料——占有材料;其次,要对材料做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提取关键词、关键句——分析材料;最后定出议论中心。这种方法就是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性的问题去立意,适用于平时的叙述性材料,即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所表达的中心也不含蓄,只是需要我们从中提炼出观点。如下面这个例子1987年,75岁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不贪的本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从材料中我们看出,老学者在幼儿园学到的是一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材料的本质问题就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以此为论点,作文就比较深刻而准确。
2、反向立意:所谓反向立意,就是打破常规,以悖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从自己的习惯性思维或传统观念的相反方向、相背角度进行思考。运用这种思维立意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多向性和广阔性、新颖性。立意角度可以从肯定到否定也可以从否定到肯定,甚至可以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如“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就是从反向角度来提出观点的:“弄斧”必须到“班门”,如果我们弄斧不到“班门”而是到“旁门”,就很难得到真正的指点,甚至会形成永远在低层次徘徊,最终难以登堂入室的局面。再如有这样一则材料:海滩上撒满了彩色的贝壳,一群孩子在拾着、拾着。一个孩子捡起一个贝壳随手又把它丢弃。他已经寻找了一个上午,始终没有找到自己心目中那最美最稀罕的贝壳。这时,夕阳西下,海与天连成一片深深的蓝色,他的伙伴已经捡了满满的一篮子贝壳,只有这个孩子仍然拖着坚定沉重的脚步,在海滩上寻找、寻找……然而,他的篮子仍然是空的。分析这则材料,其立意从正向上应该是对这个孩子的做法提出批评,希望其他人从中吸取教训,树立切实可行的目标,但我们如要反向立意的话,则可以从王国维的三境界说切入,说明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寻寻觅觅上下求索穷尽毕生以求一逞的过程。
3、双向立意:所谓双向立意,是指从辩证统一的角度而非单一的角度进行立意,既有创造性,又不失辩证法。例如1990年高考作文材料: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沉思。这则材料很明显不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的问题,而是牵涉到一种辨证思维,要求为文者应从双向立意:玫瑰花好看是好的一面,花带刺是不好的一面。两者统一于一体。光认识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要用双向立意的方法,从花刺关系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进一步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主流与支流、光明与黑暗、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然后立意,这样才有深度。凡涉及同一事物的相反两方面时,我们不妨用双向立意方法去分清主次和比较鉴别,然后联系实际,使立意既具有哲学高度,又具有现实针对性。
4、多维立意:所谓多维立意,类似于头脑风暴,就是尽可能多角度、多方向立意。苏轼《题西林壁》诗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精辟地道出了每个客观事物都具有多侧面(多角度)的固有性。同样,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其立意角度不同,同样的材料却可以挖掘出不同的观点,写出各具新意的文章。如这样一则材料: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的。”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根据多角度立意,同时综合运用前几种立意策略。首先,正向立意,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立意。我们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带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现象。其次,反向立意,根据上述第二点的策略,在这则材料上,我们可以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从相反角度来对其质疑。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到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样立意就会写出新意。再次,在前文提及立意的要求时联系实际。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联想,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这样立意深刻、高远,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生活气息。最后,是在正向立意基础上的延伸立意。我们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引申。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去了将如何?不去又会如何?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不同的观点,这种立意是正向立意的更深一层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想象思维的发挥,使学生进行恰当合理的推理,写出立意新颖深刻的文章。
二.多项材料的作文立意策略
由于多项材料具有容量大、条件多、组合关系复杂等特点,所以在论点提炼上,较之单项材料难度要大得多,而且在策略上也有较大的不同。
1、求同求异分析法。“求同”这种方法首先适用于内涵有相同处的材料。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或意义点),然后再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意义点)找出共同点,这共同点就是立意所在。有这样一组作文材料:第一则是一名作家,晚年伤病困扰,不辍写作;第二则写一老教育者前半生有重大过失,晚年不堪外族入侵,保持名节,骂敌遇害;第三则中的陈独秀是中共创始人,曾犯过严重错误,晚年赋闲,贫病交加,仍不屈身外敌。三则材料的共同点是保持晚节、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这一共同点就应是作文立意之所在。另外,“求异”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则材料内涵相对或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容,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立意所在。如这样一组材料:A、有人想,如果全国每个人都节省一根火柴的价值给我,那么我就是拥有几十万元的富翁了。B、有人想,如果我能给全国每个人都做出一根火柴的价值的贡献,那么我的一生就是最有价值的了。分析这组材料,A的内涵是揭露一些人只想向别人索取的贪欲;B则是赞扬那种把奉献当作人生的最大价值的精神境界。一则是索取,一则是奉献,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因此,我们可将它作对比立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2、辩证分析法。这种方法适用于各项材料的内涵相互对立,且各则材料的观点都有道理,却又都不全正确。如果简单地肯定某则材料的观点,或否定某则材料的观点,势必片面而缺乏说服力。对这类材料,就应用辩证综合分析法,将各则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归纳出一个辩证的全面正确的观点,作为作文的论点。如下材料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两则材料各自强调一个侧面,虽然都有道理,但从哲学的角度看,两者都有片面性。其实这两种观点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归纳为:环境对人有很大的影响,但人也有主观能动性。
以上几种方法并不能包括立意的所有办法,要想使之发挥作用,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在写作中去实践、去摸索、去总结,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陆秋华,教师,现居江苏如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