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99

[ 王桂欣 文选 ]   

阅读教学应当以读为本

◇ 王桂欣

  语文课程目标对“阅读与鉴赏”提出了明确要求:“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一课程目标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方法,应该尽量还原阅读教学的本色,让“读”来引领课堂。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它同样离不开“读”这个根。读、听是语言的吸收和理解;说、写是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读中包括朗读,朗读实际上含有听和说,叶圣陶先生解释得极为透辟,“听,也是读,是用耳朵读;说,也是写,是用嘴写”。没有吸收和理解,就谈不上表达和运用,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去驾驭语言,表情达意。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可见读、听、说、写这四项中,领头的一项是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力量和时间上不能“四分天下”,首要的是要培好“读”这个根。
  如何让“读”来领导课堂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做到:
  
  一.诵读——推波助澜
  
  选入课本的文章,无一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其遣词造句自然是金声玉振、琅琅上口、引人入胜的。
  1.妙设导语,启发引导。
  教师讲授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十分重要。如果一开头就生动鲜明、引人入胜,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读课文。如教学舒婷的《致橡树》,我先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主题曲,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深情地说:“有人说,爱情使人快乐,爱情也能令人痛苦。是啊,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直教人生死相依’,因而‘爱情’也就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就以一首《致橡树》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年轻人的心,这首当代诗歌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致橡树》。”
  这样的“揭题”引言,引起了同学们的很大兴趣,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翻书开始读了,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好处的。
  2.配乐朗诵,渲染氛围。
  黑格尔说:“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的确音乐是最具有抒情才能的艺术形式,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配以相应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能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让他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例如给《再别康桥》配以大提琴曲《天鹅》,《天鹅》舒缓优美的旋律对表现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眷恋起到强烈的烘托渲染作用,湖水之于天鹅恰如康桥之于作者,二者互为衬托,能引起听者强烈的共鸣。通过音乐渲染,学生自然容易进入到作品所创设的意境中去,因为身临其境,自然体情至深。
  3.教师范读,言传身教。
  无论是诗词还是抒情散文,自身都有一定的韵律,或整齐对仗,或参差错落,或一气贯通势如排山倒海,或似断还续声如山泉丁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领悟作者的感情,能够用标准、规范、流利的普通话富有感情、带着表情地诵读课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的感情抒发一如作者的情感沉淀,如此“言传”,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形式美的感知,并在心中进行一番对比后产生一个“为什么”的问题,从而触及作者的情感轨迹。
  
  二.品读——探幽发微
  
  文本语言的模糊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语言的“言外之意”“意外之象”,这时候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本溯源,探幽发微,通过品读,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享受到文章的无穷韵致。在这方面,笔者的做法是:
  1.比照探幽,细细品味语言。
  教学中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对个别词语进行反复地比较推敲,在比较中让学生鉴别语言的好坏美丑、精粗高下,从而学习体会作品的精美语言。如在读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读到这样一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笔者就问:①这个“翔”字改为“游”、“浮”、“潜”、“卧”等字可不可以?②哪个更好些?③为什么?这样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思考后,逐渐“说”出“翔”字的妙处:①移词手法,富有动感;②显出水清,水天一色;③更显自由,暗寓“自主沉浮”。又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写祥林嫂“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轮”同“转”“动”等词进行比较,可以品味出用“轮”字更好地塑造出祥林嫂那种精神彻底崩溃、心死而呆痴的木头人形象。通过比较推敲,学生在深深叹服作家用字精当妥贴的同时,会更加敬佩其纯熟而出色的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由羡慕而学习,而模仿,而创造。
  2.一咏三疑,层层拓展思路。
  “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激发学习的一种动力。有了疑就会有解疑的需要。大疑大得,中疑中得,小疑小得,有疑必得。文章中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作用是学生理解课文的关键。但由于学生思维缺乏逻辑性,就需要教师适当布疑,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比如:《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提问“金”字有什么作用?(“金”照应了“夕阳”,写出了色彩的鲜明;体现了“新娘”的光彩照人;放到离别的氛围中,依依不舍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使思考更加深入,我们还可以完成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选用“新娘”而不是“姑娘”?为什么选
  用“夕阳”而不是“朝阳”?(更能体现其依依不舍;体现的是一种暖色调。)
  
  三.通读——因情为文
  
  这里的通读既指再次的通览全文,又指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再回味,是完全享受意义上的读。由于学生在品读后获得的信息是点点滴滴的,还不够系统和连贯,或者说并未经过整合,所以,借助作者感情的红线将学生思想的珍珠连串起来,将会使学生的认知和感受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达到共鸣。再次通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畅所欲“言”,展开联想,因情为文。例如教授《雨霖铃》时,在完成文章的教学任务后,我让学生再次通读文章,就“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这一诗句所表现的意境。有学生这样描述:江风阵阵,晓寒侵人。诗人睁开迷蒙的双眼,只见一轮残月孤零零地挂在微明的西天;江边,垂柳翩跹,正诉离情苦;江上孤舟,美人不再,独自泪流无人语。在改写过程中,学生升华了认知,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和情感体验,主动走进了文本深处,创造性地建构起文本意义。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通过阅读激发起来的思维,犹如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有些学生连课文也不愿“接触”,却“陶醉”于老师那津津乐道的讲演,其结果语文成绩总是上不去;也有不少学生,虽然在语文课上面对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说和支离破碎的提问而昏昏欲睡,但他们重视自我阅读,语文成绩却也很是不错。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舍本与固本的不同结果。
  阅读教学应当还原它的本色,以“读”为中心,带动学生积极去诵读、品读、通读,让“读”来引领课堂,让“读”去开启学生的思维宝库,让“读”来引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从而达到读写合一的目的,实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
  
  王桂欣,教师,现居山东招远。

阅读教学应当以读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