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维语文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多维语文素养”?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研制专家对高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出了基本要求。总结这些要求可以看出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内涵有以下几点:
1.语文基础知识培养不仅是掌握语言文字文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还要形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具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和思维品质。
2.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即养成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
3.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包括恰当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能力。
4.形成开放的视野、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
5.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6.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包括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底蕴、较高的文化品位,积极吸收人类先进文化,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
7.科学素养的形成,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养成,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
8.社会主义道德及公民素质的培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乐于合作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9.自信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所涵盖的语文素养内涵,全面地阐明了语文课程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培养目标,其语文素养的内涵已经不是原来单纯的知识能力的目标,基础知识也不只是字词句篇的掌握,重视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人格完善,有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
二.“多维语文素养”的内涵给我们的启示
与其认为“多维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提出来的,倒不如认为培养学生的“多维语文素养”是给我们教书育人的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对于书本知识和分数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的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可以这样认为,学生进入高中,特别是一些省市重点高中以后,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也不管是老师还是教育管理者,所关心和担心的都是学生的考试成绩,高考名次。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教育观念滞后,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社会和实践;学生死记硬背、老师题海训练;家长关心的是孩子的成绩,教育管理者关心的是学校的名次,教师关心的是班级的录取率;课程评定强调的是学业成绩,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课程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要求,以上问题都是传统应试教育下的难题也是“多维语文素养”力求突破的瓶颈。
“素养”一词,应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后天教养之意”。而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阅读能力、文化品位、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不应放在首位,而应该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语言是一种文化,学语言就是进行文化的熏陶,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祖国文化本身的宝藏,引导学生用心感悟,提倡本色语文,让学生在中国文化的浸染中成长。
王心敏,教师,现居浙江松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