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度副词+名词”这种语言结构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是不被承认的,但是这种现象依然不能阻挡地出现并且扩大化,对于这一现象,20世纪60年代起部分学者就对此给予关注,直到近20年学术界才有了从语法、语义、语用各个层面真正的较为全面的讨论,本文就此种结构存在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心理角度对“程度副词+名词”这一结构进
行分析。
一.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概况
(一)出现和发展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出现。最初出现的时候,数量很少,偶尔有茅盾作品中“这些都是‘很感情’的话”以及曹禺《日出》中顾八奶奶说的“顶悲剧”等类似的语言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电视栏目和报刊杂志中大量出现“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形式,例如:
(1)我的样子很中国。(台湾著名演员凌峰在中央电视台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摸着自己的光头说的话)
(2)她非常淑女,也非常个性和城市化。(殷慧芬《上海爱情故事》,《小说月报》1998年第6期)
(3)汉莎啤酒,很德国很德国。(山东卫星电视广告)
(二)主要观点
1.语法
在通常语法概念中,副词一般是不能直接修饰名词的,但这个语言现象时常可见。在学术界,关于“副+名”现在存在三种观点:否定观,以《马氏文通》、吕叔湘、朱德熙、赵元任先生为代表;肯定观,以张静、邢福义、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为代表;不单纯地肯定或否定的观点,以储泽祥、刘街生、施春宏等学者为代表。
改革开放后,对副名现象持肯定倾向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肯定说。邢福义先生提出了“特例说”,他在《关于副词修饰名词》(1962)文中指出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副词修饰名词是特殊现象。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现代汉语》(增订二版)也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句子里,有一些副词既可以用来修饰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名词主语的副词不多,有‘就、仅、仅仅、只、光、单、单单、几乎’等等,表示限制人或事物的范围。”
2.语义
1996年原新梅肯定了“程度副词+名词”的产生是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的。她认为这些名词有很强的典型义或突出特征,并且其内涵广为人知。储泽祥、刘街生在名词的性质意义得到了凸显,名词开始向形容词转变。施春宏专门从名词的语义特征角度探讨了程度副词和名词组合的可能性问题。他认为词的语义成分的内部组成可以进行定性分析,并划分出“关涉性语义成分”和“描述性语义成分”。描述性语义成分只对名词的内涵起到描写修饰等形容作用的评价性内容,具有描述性。
所有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的名词在语义方面具有共同特征,凡是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的名词都能在一定条件下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组合中。词语之间的组合从根本上说可以看成是语义之间的组合。
3.语用
有学者认为,“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意义正是因为建立在与名词词义相关的相似的基础上,所以往往能产生形象的联想,达到具体、形象、生动的表达效果。此外,这类结构的性状意义是综合了名词内各种性状义而成的,因此也有简练的表达效果。
有些学者认为,副词+名词的结构,是种修辞。原新梅在1997年分析了此结构的修辞功效。“语法重视规范,强调遵守一套基本的语法规则或规律;而修辞在特定的题旨情境里有时可以打破某种语法规范。”(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而副+名的结构,实际上就是一种为表达更别致的语言效果而使用的修辞现象。(山述兰《“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基础及表达效果》)
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种名词活用现象。
二.此结构存在的社会性
1.语言的社会属性(方光焘先生说过:“语法是一种习惯”,“民族语言的语法是本民族的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当然和记忆有关,离开记忆也不能形成习惯。记忆和习惯两者都是心理事实,但其来源仍在社会。”语言中任何一种得以存活发展下去的新式语法现象的产生和承认,都是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变化而渐渐发生变化。每一种新的语言现象,都经历产生、特殊、接受和传播,最后达到认可。这是一种人们认知由陌生到习惯的过程。语言现象存在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2.汉语自身特征
汉语不像很多西方语言,有着严格明确的此词形变化,且现在我们对汉语语法的研究,是以西方语法系统为参照的,并没有专属的语法体系,因此汉语语法种很多界限是很模糊的。本人认为,汉语具有一定的兼借性和创造性。比如古汉语中的字词的借用,词类活用等,或因为语素的缺乏,或因为追求语言的生动和色彩。
3.现代传播的便捷
现代便捷高速的传播也是新语言形式得以萌生并扩张的有利条件,尤其是现代生活中网络的遍及,使世界变得更小了,距离和时间对于信息的传递,已经不再有过大的影响。现代报纸、电视、网络等传播介质的高效便捷,使得新型的语言现象迅速被广大人民所触及,在触及到的广大人们中,必然会出现关注它的人,而关注它的人中间,又必然会有继续传承和发扬它的人。
4.现代人高效生活惯性和追求幽默和艺术的心理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高速发展,竞争的残酷等,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迅速加快,尤其在现代都市中,高效的生活,是每个人无可奈何然而必须追求的生活方式。快餐业的飞速就是一个实例。就像需求快餐一样,人们在语言上,自然的会追求更为方便、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而社会本身给予人们过大的压力,也促使人们在语言上找到一种轻松和释放,不再墨守成规,创造新奇而幽默的语言词汇。如同近些年广泛出现的幽默简洁的网络语言一样,“副词+名词”结构,一部分也是由此而诞生的。另外社会交际范围的扩大,就需要用更丰富、更新颖、更简洁的表达方式。“程度副词+名词”就适应了这种需要。
比如说:“她是个很淑女的人”,按照语法规则,表达应为“她是个很有淑女气质的人”,然而当人们省略掉“有”、“气质”这些具有语法补充和修饰限定功能的成分后,句式变得简洁,却依然容易令人理解。
另外也有些人是追求一种特别的艺术效果,作家常会出于这种心态,而如今诸多青少年作家,更是将观念上的自主个性和张扬个性体现在了语言运用上。
参考文献:
[1]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1997,(02).
[2]刘琍.“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5.
[3]邵桂珍.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5)
李杰,西华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