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诗歌中,抒情表意是诗歌的核心和归宿,又因为间接抒情更让诗歌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有引人联想的韵味,利于增加情感抒发的深厚度和感染力,因而更受诗人青睐,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诗歌鉴赏的重点。
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在诗歌赏析中,大多数学生虽能分辨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但具体到间接抒情的五种常见方式时却不容易具体区分,因而影响了赏析效果。究其原因,抛开中学生对诗歌理解能力不强这个因素外,不能具体了解间接抒情五种常见方式各自的侧重点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下面通过对几首诗歌的简要分析来说明五种常见间接抒情方式各自的特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初看上面诗歌,两位诗人都是借助于一定的景物描写来表现其内心情感,抒情方式都属于间接抒情。但细细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两首诗歌抒情方式的细微差别。前一首诗中,诗人在对荷花的描写中是把荷花当做纯粹的自然景物来写的,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表达了自己对荷花的喜爱与内心的愉悦之情;而后一首诗中,诗人在对柳树的描写中却是赋予柳树人性,把它当作现实社会中某类人来写,因而此时的柳树只是诗人借助于柳树的某些自然特点来写社会中柳树式的现实人物,表达诗人内心的志向。所以,前者因为其景物描写的自然特性,我们称其抒情方式为借景抒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张继的《枫桥夜泊》都是典型的借景抒情之作。后者因为其景物描写的社会特性(个人志向),我们称其抒情方式为托物言志(或称为咏物言志),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和虞世南的《蝉》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抒情方法。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上面两首诗歌中,诗人都不约而同地通过写古人之事来曲折表达自己内心情感,其抒情方式都为间接抒情。但这当中却有着不同:前一首诗中,诗人虽是借古人之事浇胸中块垒,但并未出现今日之事,而是通过写过去之事来讽喻当今之乱,表达自己胸中不平之气。后一首诗虽也有古人之事,但其借助于古人之事所表达的不只限于讽刺,还可以有赞扬等情感。也就是说,前者之所以被称为是借古讽今,是因为其写古之目的只为了伤今、讽今,杜牧的《泊秦淮》、《过华清宫》和《江南春》都是典型不过的借古讽今之作;后者之所以被称为是用典,是因为其写古之目的未必是伤今与讽今,还可以是赞今,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贺《雁门太守行》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都有用典抒情的经典名句。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除了上述四种常见抒情方式之外,让学生容易遗忘的就是类似“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即事抒怀。诗歌中诗人就是借助对细节的描写,在不经意的叙事中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由此可知,即事抒怀这种抒情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诗句中出现细节性的叙事,从而寓情感于细腻的叙事之中。再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的无限思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细节性生活场景,反衬今夜的孤寂郁闷,这是进一步抒怀。
当然,在实际的诗歌鉴赏中,除了要知道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即事抒怀这五种间接抒情方式的各自特点外,我们还需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来分析诗歌抒情方式,才能更好地读懂诗歌,赏析诗歌,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金鑫,教师,现居江苏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