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60

[ 毛桂平 文选 ]   

通过方式转变上出精彩课

◇ 毛桂平

  《滕王阁序》因其优美而一直深得语文教师的喜爱。但2009年4月,同学们读完此文却认为美景不能体会,典故太多,抒情太委婉深沉了。于是笔者做出调整:转变学习方式,品读精彩段落。
  目标:阅读本文第二到第五自然段,找出你所喜欢的句子,阐述你喜欢的理由。
  示例:我很喜欢“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句话,它写出了秋天滕王阁的景致。滕王阁所处的位置有山有水,九月的水瘦了,是那样的清凉;“尽”“寒”“清”写出了水之清澈与冰凉,似有一股清气深入骨髓;夜幕降临,水汽升腾与烟光凝结在一起,整座山似乎被紫雾笼罩,朦胧中的滕王阁充满了梦幻色彩。这两句一水一山,一静一动,一感觉一色彩,对仗工整,读后就感觉这里太美了,王勃太有才了!
  鉴赏方法:从感觉入手,再现画面,仔细体会,从而领会句子的妙处。
  学习方式:分组学习,根据座位6人一组或8人一组,先各自读文划出自己有感觉的句子,然后合作讨论。
  具体分工:6人组的分别负责第二、第三自然段,8人组的分别有两组负责第四自然段、两组负责第五自然段。
  交流方式:赏析结果先在组内交流,每组同学还要具体负责某一段落的赏析,然后在全班交流,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对主要负责组的赏析加以补充、提出异议或进行总结。
  合作学习时间:30分钟
  交流时间:40分钟。
  课堂上精彩发言摘录:
  1.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赏析:这一句写出了滕王阁的宏伟壮丽。对仗工整,分别从色彩和气势上写滕王阁。重叠的峰峦耸起一片苍翠,滕王阁掩映在绿树中,高耸入云;凌空架起的阁道上,涂饰的朱红色油彩鲜艳欲滴,从阁道往下看,地好像没有了似的。“翠”“丹”,对比鲜明,写了它的色彩美——
  师追问:这是正面写还是侧面写?
  同学答:正面写。
  继续赏析:“出”“临”,侧面烘托出其气势。尤其是那个“流”字,不仅写出了其阁上的颜色涂抹均匀,而且写出了阁的线条优美。
  师点评:精彩!领悟能力强,思维敏捷,赏析全面细致,是生活的有心人。
  2.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赏析:这一句写出了人生之悲,读来有些感伤,好像是承接前面的“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内容。
  补充:这句一问一答,但不是简单的设问,前一句是说人生是悲哀的,后面具体说自己知己难逢。
  接着补充:这句还有启下的作用,知己难逢其实是开启下文怀才不遇的感叹的。
  提问:知己难逢和怀才不遇有何关系?
  提示:注意行文思路及作者的感情表达。
  同学答:这一句具体写人生之悲哀:目标难以实现,无人悲悯;处在人群之中,却难逢知己。接下来写自己想要报效国家,却不知何年才能实现?
  师提问:感情上有无变化?
  同学答:我想,第一个问号是反问,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之悲哀深深的叹息,后面具体写悲哀的内容:知己难求,报国无门,所以,一问一答应是总分关系,最后一句用问号是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报国无门的哀婉。从语气上看,后面一答一问两句是递进关系!
  点评:厉害!能够根据句意、标点,成功解读本句所抒之情,真的很了不起!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一句很有哲理,它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催人奋发向上。对仗工整,对比鲜明:一老一穷的境况是最容易让人泄气的两种,但一壮一坚却让人精神振奋,愈老愈充满斗志,愈艰难愈加坚定。这是一种打不垮的精神,是一种令人敬佩的人生态度,所以我很喜欢,我希望它能激励我不断战胜困难,战胜自己!(同学们鼓掌)
  师引导:还有一名句与此句意思相近,它是——?
  同学们答: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师鼓励:孔子曰:“愿生无所息。”人生就像一条河,要不断地向前奔腾流淌。人的一生就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体会生活的意义的,每克服一个困难跨过一道坎,你就实现了一次自我超越,为展示生命的精彩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
  这堂课给笔者的深刻启示是:以生为本,在实际中认真领会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内涵,根据学生实际,采取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就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毛桂平,教师,现居湖北新洲。

通过方式转变上出精彩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