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这位有着旷世奇恋的神奇女子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生命历程呢?正如她的作品《传奇》一般,张爱玲的人生用“传奇”二字概括再适合不过了。
张爱玲出身名门,但由于家庭原因,从小她就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儿童的行为心理,父亲的依恋陪伴了张爱玲的一生,对她的创作乃至婚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女儿对父亲那种奇妙的感觉——恋父情结。
一.张爱玲恋父情结的表现
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中表现得最大胆最露骨的恋父情结莫过于《心经》了。根据弗洛伊德的研究,女孩子在她的童年时期,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那就是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恋父情结即倾向于父亲而背离母亲。《心经》中的女儿许小寒正是如此,她爱上了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可以用她自己的话来解释“男人对于女人的怜悯,也许是近于爱。一个女人是绝对不会爱上一个她认为楚楚可怜的男人。女人对于男人的爱,总得带点崇拜性”。她对父亲的爱是带有崇拜性的爱,她与父亲的爱是相互的,并不是许小寒的“单恋”,他们一起嘲笑自己的母亲和妻子,他们的对话全然是恋人之间的情语。当小寒用龚立海的事向许峰仪施压时,许峰仪道:“你把这些话告诉我,我知道你的用意。”小寒低声道:“我不过要你知道我的心。”许峰仪道:“我早已知道了。”小寒道:“可是你会忘记的,如果我不常常提醒你,男人就是这样”这一段对话把父女之间这种酷似恋人的关系描绘得非常清楚。
这种恋父情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然而世间的爱原本也是无理可寻的。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除了在作品中的表现外,在生活中还表现在她失去父亲之后也就是她的继母孙用蕃嫁到张家之后,恋父情结又主要表现在对这个继母的厌恶和针对上。她对继母的不满很好理解。就是因为家里出现另外一个女人来瓜分她的父亲,她不愿意自己的父亲被夺走。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也同样地表现在她的择偶上,在张爱玲23岁的时候,胡兰成38岁,非常的符合只和中年男子成熟男子交往的这样一个有恋父情结的女性特征。她主动向胡兰成表示爱意。即便后来胡兰成背叛了她,她也依然执著地追求这份感情,坚持地维护那段脆弱的情感。
直到遇到赖雅,那一年她36岁而赖雅已是六十多岁了,爱上赖雅也是她主动的。赖雅是一个乐观幽默,学识渊博,很有爱心的一个老头。张爱玲连夜冒雨坐火车,赶到小镇上向赖雅表达了自己的感情。虽然此后她一直在贫困中照顾生病的赖雅,但这份感情却是她一辈子永恒的精神支柱。
张爱玲和胡兰成从认识到结婚用了八个月,而她和赖雅从认识到结婚是半年。这两桩婚姻当中主动的都是张爱玲,所以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既造就了她那诡异经典的小说,也造就了她悲凉凄惨的人生。当一个女人的恋父情结不能成熟的时候,她只会通过异性的转移来延续恋父情结。对于很多女人来说是通过异性的转移来颠覆自己的恋父情结,但张爱玲却是在延续。
二.构成张爱玲恋父情结的主要原因
要了解张爱玲的恋父情结的成因,家庭背景是一个重要原因。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一个富有艺术修养的女性,父亲张志沂是李鸿章的外孙,是有名的旧官宦家的阔少爷,可以说张爱玲的父母称得上是旧时代和新时代的代表,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父母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也给张爱玲的性格带来巨大影响。
张爱玲的母亲走后,在父亲的教导下,从小就表现出聪明好学的她深受父亲的喜爱。父亲对张爱玲也是极好的,会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还给她幼稚的作文眉批、总评、装订成册。这些细节在张爱玲年老的时候还很清晰地记得。张爱玲就是父亲的生活见证者。可以说有父亲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张爱玲的。张爱玲也便有了跟父亲相依为命的感觉。在她和父亲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父亲成为她所有爱的寄托,成为她生命的一大支柱。
八岁后的日子对于张爱玲来说是残缺不全、暗淡楚楚的——父母失睦离婚。不久父亲再婚。对于张爱玲,她的母亲一心想将她培养成一个淑女。但她在家里孤独惯了,对于骤然要在窘境中学做人,而且是学淑女,感到非常困难。因此,她和母亲之间也产生了隔阂,母亲近在咫尺,母爱却遥遥不可及。人世间最亲的母女之情都有种陌生感,可想而知她内心是多么的孤独,是多想回到从前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因此,对父爱越发渴望。
造成张爱玲恋父的原因之二是性格孤僻与外界接触较少。孤傲清高的张爱玲平时很少与人来往。二十出头就已是名噪一时的她依然躲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有很多人形容张爱玲就是“张爱玲不在”,许许多多慕名的拜访者都被这句话而拒之门外。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生活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似乎与她笔下的喧哗城市格格不入,连外界都很少接触的她与异性的交往更是少之又少。恐怕父亲是她生活的全部情感寄托,虽然张爱玲在别人眼中是骄傲的,但只要是人就有脆弱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缺乏父爱和母爱的女子。所以外表坚强孤傲的她,内心其实特别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怀,特别想找个人依靠,尤其是那种成熟稳重的中年男人。
幼年的诸多苦难,使张爱玲过早地看透了人世的悲欢离合,养成了坚强、孤高的秉性。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目标。”通过对她性格的分析,可以发现,张爱玲的性格由三种特质构成,即:敏感、早熟;沉静、孤僻;悲观、冷漠。这种性格影响了其创作风格“强烈的残酷”和“无奈的苍凉”。她性格的缺憾或者可以说是性格的完美,导致内心悲凉的她,对心中的父亲充满无限的依恋与崇拜。
其三,心理意识影响着张爱玲对父亲的情感。要了解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必须了解什么叫“恋父情结”。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于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来看张爱玲的恋父情结是很容易理解的。一个女孩子从她出生的第一天开始,所见到的第一个异性就是自己的父亲。而父亲对女儿的爱是超过任何一个异性的,哪怕是自己的丈夫,父爱是宽容深沉的。他可以包容女儿所有的一切任性、撒娇,甚至是错误。所以,女儿对父亲的依恋是不言而喻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恋父的情感会慢慢转移到其他异性的身上,但是张爱玲没有。胡兰成的出现并非是她转移情感的开始,恰恰是她恋父的延续。胡兰成的出现只是填补了她成长记忆中对于父爱的缺失。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一个女孩子她没有办法解开自己的恋父情结,就是没有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往往会是走向内心,她会从失去的当中找到一种补偿,从其他异性当中去寻找这种缺失的父爱,情欲的本质在于它的非理性,而非理性经常与潜意识联系在一起。非理性与潜意识的表现正是通过人的情欲的盲目性来展开进行的。张爱玲的恋父情结的潜意识表现正是通过在创作中,在择偶中来表现的。
结语:
张爱玲写作的原乡是上海,她离开了上海,她的生命好像断了水一样,因为父亲是在上海,离开了父亲就像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在肉体上,在物理空间上离开了父亲,但是她在心理情结上面,她在精神上,在感情上从未离开过她的父亲。上海这座城市孵化了她的恋父情结。
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可看成是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情感寄托或是受到家庭阴影的影响,使她的人生经历有种无法言说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就需要寻找另外的方式弥补。与其说是一种弥补还不如说是一种延续。张爱玲的写作底色——荒凉是一种悲观的感叹,是一种现实生活中父爱缺失的无奈。她笔下的人物没有朋友,没有亲人,也没有“爱”,即使在爱的名目下走到一起的男女,那“爱”字一定是掺了不少杂色。现代女作家中,张爱玲是唯一一个将男女之间的“爱”还原得透彻明白的人。述说这个爱字的人是眷恋的,哀伤的,听的人则是萧瑟的,恍惚的。这个爱字的含义到底有多深、有多重、有多杂。没人能用语言描述得清楚,也没有人能理解得透彻。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3
【2】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传奇.[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
【3】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传奇.[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
【4】张爱玲.对照记.[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3
【5】张爱玲.张爱玲经典作品选.[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9
【6】金宏达.平视张爱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7
【7】张爱玲.心经.传奇.[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
【8】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集[C] . 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7
郭向,童芳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