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46

[ 邓崇进 文选 ]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

◇ 邓崇进

  旷代才女李清照的词清而自然,令历代评论家赞不绝口。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一面又赋予词以真实的感情。在风格上,她的词接近于李煜和晏几道。她个人生活境遇的变化,在其作品中也得到鲜明的反映。
  青年时代的李清照风雅脱俗,她为自己有“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才华而自负,也有“乘风高飞远举”的豪情壮志。因此,其词作是以明快为主调,多用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但也难免有离别相思之苦。元朝伊世珍在《琅嬛记》里写了这么一件事:李易安结婚不久,赵明诚就外出游学,易安非常不愿分别,就找来一方锦帕,写了一首《一剪梅》词送给丈夫赵明诚。这首词写出了他们分别的相思之情,具体而真实。此词坦率大方的写出了自己的相思之苦,不轻佻,不妖艳,不忸怩作态。她所流露的是真实情感,而非男士猜度、揣摩而作,也是别人所无法趋及的。难怪有评论者认为“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类易安而小逊之”。
  李清照与赵明诚既是伉俪甚笃的夫妇,又是《金石录》合著者,还是爱好文学艺术的同道者。他们居青州归来堂的十多年间,宁愿“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以节约所得,用于收藏书籍文物。他们在归来堂的生活乐趣,令多少人羡慕敬仰。至徽宗宣和二年,赵明诚去任莱州知州,他们又一次离别,是岁重阳,李清照作《醉花阴》词一首,寄给赵明诚。
  这首词也是写离愁,但和她20年前写的《一剪梅》就不一样了。时年38岁的李清照开始进入哀乐中年,对生活的态度比以前严峻了,词的艺术也更加成熟了。在《一剪梅》中所表现的那种新婚少妇的炽热的爱情和执着的相思,到《醉花阴》中则表现的更深沉更含蓄了。
  既然是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来了,自然也照例“东篱把酒”,一直消磨到黄昏以后。这“东篱把酒”、“暗香盈袖”依然是去年的情景,可是饮酒赏花的人呢,却没有了去年的心情了。“莫道不销魂”以下三句一气呵成,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别以为它“不销魂”,当帘儿被西风卷起时,就能看到她的面容:比黄花还要瘦了。用“瘦”表现忧愁之深,相思之苦,可见,这种感情是深沉的,是含蓄的。这种构思也是奇妙的,是独特的,这种表达方式是无与伦比的。
  在寄走《醉花阴》之后,李清照仍然独居归来堂,终日心事重重,愁眉不展,坐卧不宁。思念所致,一日写成《凤凰台上忆吹箫》词一首。
  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赵明诚外任,她独自在家,生活空虚而寂寞。少妇在空虚寂寞的生活中所形成的闲愁深怨在男权社会中是普遍的、必然的现象。李清照作为广大妇女的代言人,把这愁和怨深刻而又巧妙地表现了出来。她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当然,她写的离别的愁越浓,越说明他对丈夫的爱越深,巧用“愁”字来倾诉相思之苦、爱念之情,实在是高明之至。
  建炎三年,是李清照一生中最不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赵明诚被罢官、重病以致去世。李清照经历这样沉重打击后大病一场,这时候金兵南下声势浩大,建康危机迫在眉睫,朝廷已在分散六宫,作南逃准备。李清照派人将平生所收藏之书百万卷,金石刻两千卷送洪州去托赵明诚的妹婿保管,自己独留建康,她于哀怨、留恋、感伤和凄苦中写下《声声慢》一首。这首诗,集中地反映了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悲伤愁苦的心情。作者寓情于景、层层铺叙,着力渲染一个“愁”字。全篇以书写凄惨开始,以唱叹愁情合章,中间或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首尾照应绾合甚密,意脉不断。读来感人至深,堪称千古绝唱。
  她晚年的代表作之一的《武陵春·风住尘香》,更是形象而奇妙的表现了她晚年的愁苦心情。后期的李清照确实是多愁,她为国而愁,为家而愁,为悼亡而愁,为自己贫无所依而愁,为痛惜毕生心血结晶散失而愁……这些“愁”集中在她一个柔弱女子身上,使她意识到这不是一只小小的船儿所能载得动的、装得下的。“载不动许多愁”高度概括了她凄苦悲凉的人生,形象的表现了她晚年愁苦哀伤的心情,也达到了她词作的语言艺术的巅峰。
  纵观她的一生,她也有“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爱国豪情,也有“木兰横戈好女子”的报国雄心,还有“欲将血泪寄山河”的忧国情操,实乃千古无二的奇女子。她的词作中的确充满了“泪”和“愁”,但无不恰到好处,无不催人泪下,感人至深,令人叫绝。她手中所执的真可谓是一管善抒愁怀的妙笔。
  邓崇进,教师,现居湖北大悟。

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