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亲和力是指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而心理学普遍将其界定为,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亲近行为的动力和能力。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亲近、吸引、融合的倾向或特征,以及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产生的和谐感、亲近感、趋同感。思想政治教师的“亲和力”,实质上是指思想政治教师以自己特有的素质,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产生的一种亲近、和谐的力量,一种感染、凝聚的力量。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与学生教育过程中以教学活动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有的教师虽然知识渊博,功底深厚,但不善于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甚至产生对立情绪,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位教师的成见而不愿意学他所授的那门学科。相反,有的教师不仅注意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善于同学生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学生往往因为对这位教师的喜欢而特别爱他所教的学科。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而更加致力于教育工作。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和速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都有强烈的交际需要:教师希望通过与学生的交往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任;学生希望通过与教师的交往,博得教师的喜爱、关心和重视。然而,师生的交往需要并不是轻易可以得到满足的,它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对于教师来说,要求教师一方面应具有高尚的品德;另一方面要钻研业务,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的前提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要求学生有基本的文明水准和道德修养,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有对学科知识及教师的热爱,这是学生博得教师喜爱的关键之一。在对师生双方的要求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准则,即“爱”。教师爱学生,爱事业;学生爱教师、爱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和生的双向活动,但是,在师生人际关系行为中,正如一切教学活动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一样,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教师也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师生关系中的导向作用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着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的亲和力高低则主导者师生人际关系好坏。
一.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绝不是来自地位的威慑力,而是要靠教师自身的品格、才能、知识、情感等来影响别人,并使之信服。教师是以自己的心灵塑造学生的心灵,教师的内心世界越丰富,亲和力就越强,育人的力量就越大。良好的涵养是教师亲和力的源泉。尊重、爱心、宽容、真诚是教师应具备的涵养。
(一)尊重。一个人最宝贵的是尊严,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人的一种普遍需要。随着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特别希望家长、教师以及周围的人能够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心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倘若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教师的认可与满足,他们会用加倍的敬佩、依赖或亲近感来回敬自己的师长。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促进意义学习依赖于促进者(及教师)和学习者彼此关系之中的某些态度。教育的真正的成功在于赢得学生的心灵与思想。
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可以从三个方面做起: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以诚相待,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应及时发现并给予批评、指正,但决不能讽刺、挖苦、歧视学生,更不允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此外,还要注意尽量避免当众批评学生。二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无论是在授课中还是在与学生交谈中,教师都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切忌将学生学习活动和生活交往的个人秘密、心灵创伤、所犯的错误公之于众。三要尊重学生的话语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人的灵魂的锻铸和高尚情操的培养,理应具有民主精神。这中精神在现实课堂上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然而,话语霸权的现象并未杜绝。表现在:强词夺理,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粗浅的理解并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维护其权威:以权压人,即教师利用优势话语权把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强加给学生;“满堂灌”,即教师单方的信息输出;“萝卜”加“大棒”,即教师允诺通过考试即可获得学分和以作业和考试等评价手段来强化和延伸自己的优势话语权。话语霸权以剥夺学生的话语权为前提,学生就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感到索然无味和压抑,失去自尊和自信。
(二)爱心。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主要是通过情感交流来实现的。所以,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师生关系问题,并把热爱学生看做是教师的基本美德。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高尚纯洁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对真理的追求,从而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当时刻把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放在心上,真正理解学生的感受,不把自己的喜好强加于学生,以怜爱为怀,态度和善,用心感受学生的需要,平心静气地讨论、讲解,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爱学生还应广博、平等,以宽容的胸怀爱全体学生,对不听话、顶撞老师、成绩不佳的学生更要格外关心爱护,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心灵的创伤;爱学生不是盲目的爱,不是迁就与放纵,必须是对学生合理和适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无论是在知识还是在品德上,绝不能降低标准去迎合学生的心理,要把学生的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统一起来,对学生负责。
(三)宽容。宽容是一种温柔的力量,它可以穿透人的心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以自己的宽容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推心置腹的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学生犯了错误,大多会后悔,希望得到宽容和谅解,只要老师扶一扶,就能成为好学生,但稍有不慎,推一推或不注意方法,就可能毁了一个人。
宽容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有的涵养,为人师表的教师要能够容纳周围的人,不求全责备,为社会公众和学生树立一个宽容大度的榜样切不可自以为是地设定一个较高的标准,叫别人的行为完全合乎自己的标准。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对别人的过错能够宽容原谅是一种美德,也是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
(四)真诚。真诚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没有真诚的品格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将直接影响他的学生,影响到整个社会。在学校中,几乎每个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的愿望,是出于对学生的好心,但不是每个教师对学生的良好愿望和好心都会得到学生的接受,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同的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对待学生的真诚程度是不同的。学生的心灵最敏感,当学生体味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是情真意切的,对自己的教诲是真心实意的,对自己的批评是中肯公正的,教师的授课就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则会被学生抵触,教育效果自然大不相同。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学生,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从而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职责。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必须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把握。信,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深信不疑。只有懂,才能讲清理论,才能回答学生的质疑。只有信,才能理直气壮。只有真懂真信,站在学生面前,才是一根标杆。
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亲和力,让学生尊敬、佩服、相信老师,老师必须有渊博的只是和多方面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里谈到:“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海洋。”正说明了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育己。
(一)丰富的知识储备
我国近代思想家黄宗羲曾说过:“闻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而言,这意味着不但要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同时还要学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各种背景知识、前沿知识、边缘知识,使自己具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并能对知识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做到知识的与时俱进。
教师聪敏的才智和渊博的学识,本身就具有无形的教育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对自己所传授的知识要懂,更在于理解和思考,要把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内化到自己的心灵中去,使理论本身的魅力与传授理论的教师的魅力合二为一。只有打下广博的知识根基,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才能对学生产生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大潮下,许多人放弃了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改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生,甚至有些共产党员也放弃了共产主义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同样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诱惑。有些思想政治课老师甚至羞于承认自己所承担的课程;还有的不甘寂寞,通过考研考博转向其他专业或置身市场经济的竞争中,而离开了这支队伍。但是,也有很多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够坚守阵地,甘于清贫,保持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恪尽职守、矢志不渝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人格精神。
衡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否有亲和力的标准很多,如学生是否愿意与老师在课内交流思想,能否主动邀请老师参加他们组织的有些活动,在已经完成了全部课程之后,他们是否还与教师保持联系等。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并认同其所要讲授的内容;正视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直面学生提出的疑难和问题;走近学生,参与学校或学生组织的有关课外活动等。总之,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有了爱心,才会有亲和力,有了亲和力,才会产生人格魅力,有了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会更有效的进入大学生的头脑。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陈桂荣,练庆伟.反思与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价值和定位[J].思想政治教育,2007,(1).
[4]郑清芬.师生关系“亲和力”对教学工作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00,(1).
[5]陈涛.教师亲和力与育人环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1).
[6]张三元.终结话语霸权倡导平等对话[J].教学研究,2008,(3).
周霞,女,武汉商业服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