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82

  

新课标下的小说阅读教学

◇ 李 涛 王均江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小说所占的篇幅较大。高中第四册六个单元中,有三个是小说单元。小说在教材中占有如此比重,是因为小说的作用举足轻重——师生通过小说的教与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小说中艺术形象的分析,使学生达到认识生活、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目的。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这一目的。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我们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现当代小说阅读的教学方式绝不能沿袭传统教学方式,而要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一.探究式阅读教学
  
  我们实施互动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课时,熟悉课文,让学生听读或自己读或用其他形式朗读课文(如分组、分角色朗读,朗读接龙等)。待学生基本熟悉课文后,老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本课的几个探究主题,再分组研讨。一般是一组一个内容,小组成员课后查资料、讨论、整理探究成果。第二、三节课各组推荐一位同学作总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适时点拨,或组织同学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再讨论,教师根据情况再予以补充。这种互动探究性阅读教学方法完全适用于常规课堂教学。
  
  二.自主式阅读教学
  
  学生奔忙于“家庭—学校”之间,囿于“课堂—课文”之中,无暇顾及课外阅读,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等可由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式阅读”。
  “自主式阅读”关键在于还给学生以真实的阅读,即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自由的阅读。教师不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内容上、形式上的大量讲解,也不需要让学生作各种各样的阅读检测题,需要的是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将阅读活动直接指向阅读材料的内容或包含的信息,让学生阅读时心无牵挂,完全自主,完全放松。我们在寒假进行了学生“自主式阅读”的尝试,做法是:①发给学生第四册语文读本,推荐自主阅读的小说篇目。②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和方法。③提出自主阅读的要求。每天至少阅读1篇文章,每人至少写3篇读书笔记。
  
  三.对话式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对话式阅读教学”让学生、老师、课本三者皆到场且皆有话语权,让三者自由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活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平台。第四册的小说阅读教学基本上可以实施这种教学方式。
  
  四.创新式阅读教学
  
  所谓“创新式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深思、体味、思考,进而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结论。如学习《祝福》,从创新式阅读教学角度出发,可采用编年谱、写死因调查报告、写传记等形式;学习《守财奴》可采取表演课本剧的形式等。
  创新阅读是一种理念,它洋溢着时代的气息,代表了阅读教学的方向,创新阅读也是一种方法,它是学生阅读的高级阶段,是教师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创新阅读教学从理论上看是可行的,只要作好选择,理清关系,它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作品的美具有飘忽、朦胧的特点,它决定了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的不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只是艺术王国的一个“导游”,文学的美景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略。教师采用形象比喻和意境描述的方法,就能够有效地传达教师意识和作家意识相遇、相认、相融合时的初始经验,同时也容易诱发学生的想象,进而对文本的审美韵味产生创造性的理解。解读文学文本必须运用艺术思维方式,这是中学语文教师文本解读的关键。
  
  李涛,王均江,教师,现居湖北竹山。

新课标下的小说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