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37

[ 陈光中 文选 ]   

鲁迅故居侥幸“逃生”之后

◇ 陈光中

  在前段时间关于北京名人故居的争论中,有一处地方曾不断被人提起,即八道湾胡同11号的鲁迅故居。
  说来这老宅已经有整整90年的历史了。
  1919年,在北京工作的鲁迅与周作人决定将家人北迁定居,于是筹资买下八道湾胡同11号的院落。由于周作人去日本迎接家眷,选房买房及改建施工的事情,基本都是鲁迅一人承当。当年12月,鲁迅独自返回绍兴,将母亲鲁瑞、妻子朱安以及弟弟周建人一家接到北京。
  在八道湾居住期间,鲁迅写就诸多作品,其中著名的当数《阿Q正传》。当时,他还在北京大学等校兼课,并忙于参加社会活动。各界人士时常来访,如蔡元培、胡适、毛泽东、郁达夫等人都曾登门拜访。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甚至在其家中住过一段时间,鲁迅还据其生活情况写出了名篇《鸭的喜剧》。但是,鲁迅在这里只住了三年多的时间:1923年7月,周作人与鲁迅突然反目;8月2日,鲁迅携妻子朱安迁至砖塔胡同居住。
  这座宅院确有不同寻常之处,它貌似北京的普通四合院,但又有许多独具匠心的设计,处处显露着鲁迅倾注的心血。全宅共五进院落。前院空旷开阔,宜于孩子们玩耍。第二进院子有9间用作客房和书房的前罩房,鲁迅有时也住在这里,《阿Q正传》便诞生于此。第三进是正院,正房的东西屋由母亲与朱安居住,中间的堂屋兼作餐室。堂屋北面接出一间房子,鲁迅冬天一般睡在这里。按北京的习惯,这样的屋子被称为“老虎尾巴”,它与后来西三条鲁迅故居的格局基本相同,这是鲁迅住处一个微妙的特点,因为他始终不愿与朱安同居一室。正院的三间西房曾是鲁迅书房。后来,它成为周作人自己的书房,即颇有名气的“苦雨斋”。第四进院有9间后罩房,周作人与周建人两家各用3间。东面3间是客房——《鸭的喜剧》便写在这里。
  2009年6月,《房屋拆迁公告》出现在八道湾及周边胡同的墙头。据了解,这一地区将成为北京市35中的新址。此后媒体的跟踪报道让人略感宽慰:该院将作为35中的校内文物保留;校方负责人明确表态,计划将它作为学生图书馆。
  对于将来的学子来说,能在《阿Q正传》诞生的屋内读书,能在《鸭的喜剧》描绘的场景中徜徉,那是何等难得的机缘!但是,有许多事情尚不似人们希望的那样简单。笔者再次前去实地探访时,发现了一个十分让人担忧的问题,按拆迁公司的惯例,往往是搬走一户便立即拆除一户。至8月下旬,院内已有数户居民迁走、数间房屋被拆,所幸主体建筑尚未受到损害。但是,如此发展下去,前景不容乐观。
  任何文物,最重要、最宝贵的地方,正在于其不可复制。而以往的拆迁,已无数次发生不容原谅的错误:在“修旧如旧”的幌子下,拆了弥足珍贵的老建筑,代之以富丽堂皇的新东西。如此“保护”,虽生犹死,甚至生不如死。
  “搬迁”与“拆迁”仅一字之差,结果却有天壤之别。八道湾胡同11号的“来生”究竟如何?它的命运,不应是孤立的个案。对于那些在城市拆迁过程中侥幸逃生的文物建筑来说,大都面临同样的问题:第一步是如何安全保留,第二步是如何真实复原。这些年来,被毁掉的真宝贝实在太多了,粗制滥造的假东西也实在太多了,令人痛心。希望我们各方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给后人多留下一些有历史内涵的真东西。
  
  (选自《瞭望新闻周刊》2009年第50期)

鲁迅故居侥幸“逃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