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75

[ 倪思然 文选 ]   

《天方魔毯原来是地图》解读

◇ 倪思然

  《天方魔毯原来是地图》①是余光中先生在步入古稀之年后的一篇文质兼美、富有生趣的佳作,从中足以洞见作者那高雅的审美意趣和热爱智慧、美与生活的心灵。他在行文叙事中透露出抚今追昔、借“图”咏志的深厚情怀,也令人感受到一种宛若静美丁香之芬芳的独到人生哲理之启迪。
  余光中先是从他一生中最最难忘的中学时代入手,以亲切柔美的笔触抒写出一位求知若渴的少年迷上地图的源起。在抗战岁月中,巴蜀之地处于大后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屏障,才使年少时的他有宁谧而安全的生存求学环境。当时不便的交通和匮乏的资讯并未阻挡他渴求知识的欲望和好奇的想象。于是,一张内容翔实的世界地图,为他展开了一幅奇异而美丽的遐想图,那海岸线、城市、山峦与河流等图标,激发起作者感性的丰富想象。年少的余光中凭借自己的丰富而丝毫不受羁绊的想象力尽情地神游世界各地,并“饮洋解渴,嚼岛充饥”。②从此他便与地理尤其是地图结下了不解之缘,环游世界的梦想亦由此萌生。
  而立之年车行美国,余光中凭借一张严谨而详尽的“行车图”使得“千里的长途尽在掌握之中”。在他的心目中,“行车图”是能探讨问题的亲密“知己”,是脑明齿俐的博学“顾问”。而在精心珍藏下来的为数不少的“行车图”上,那当年出发前划在地名旁的底线及记下的路途长度,“像是化石上刻印的一鳞生爪,为遗忘了的什么地质史作见证”。③可见,这一张小小“行车图”凝聚了作者多么深厚的喜爱之情与对美好往事的追忆和留恋!
  而后余光中周游欧洲大陆,亦仅仅“凭一张地图”便饱览了各国的风景名胜和风俗民情。少年时摆在面前的那张“高额支票”,终于在欧洲“兑现成壮丽的山川城镇”,其神游又身游欧罗巴的欣悦之情溢于言表。退休后,余光中成为真正的“地图精”,收集成库的各式地图数量日众。其实不少来自旅途收获的地图印证了他的游迹,是不折不扣的“不落言诠的日记”,它们对作者来说是记忆宝库中的至珍至宝。地图“益智”、“耽美”的神奇功效让余光中赏心悦目、颇获裨益。
  合上书卷,细细咀嚼文中深意,我不禁赞叹“天方夜谭的魔毯,我相信,一定是地图变成”④这一卒章显志的神来之笔。多么深刻而新奇的想象!多么巧妙的点题技法!天方魔毯与地图相同之处在于都让人们尽情“遨游”于世界各地,只不过地图是让人充分而自如地舒展想象力的翅膀,怀着美丽的梦想让渴望求美的心灵去旅行的。正如他所描绘的那样,蜿蜒的地形与抽象的符号能够展开广阔的想象天地,让观者在脑海中尽兴地捕捉各国的景色和民情。可以说从地图到魔毯的联想,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描绘艺术及彰显作品主题的技能,也画龙点睛地升华了文章的审美意趣。
  一项高雅的兴趣爱好可以超越地域与时空而不断加深,余光中从中寻找到了不少超脱于地图意象之上的精神食粮。我们足以感受到他那高尚而持久的审美情趣,并且这种情趣随时光推移还能不停地升华,作者亦能够持续地从中悟出新的人生真谛,获得新的美感享受。
  有人说,“婚姻和爱情理应是历久弥新、永葆活力的。”而在余光中笔下,一颗不懈地孜孜以求智慧与美的心灵同样始终充满着青春活力,绽放着迷人的魅力。对少年时的他来说,一幅简单的地图,“美感的诱惑多于知性的追求”,是“放纵少年悠长神往”的需求。⑤而青壮年时周游欧美列国,他则将正规严谨的地图当作自己的行车好向导,亲密无间的寻美“知己”和忠实的“行迹见证人”。退休后对收藏地图的嗜好愈深的他,以获得新的各色各样的地图为最大乐趣。在面对地图“泠泠乎出神作逍遥之游”的同时,余光中不仅满足了对各地美丽山川尽情遐想的需求,还饱获益智、耽美的功效。如此赏心乐事,怎能不令人忘怀留恋,乐在其中呢?
  在高度工业化的今天,人们工作、学习节奏普遍加快,由此而生的精神压力也与日俱增。那么闲暇时,人们何妨松弛一下神经,怀着高雅志趣品茗赏乐、吟诗观弈,抑或如余光中先生一般对“图”冥想,让心灵去“逍遥游”一把呢?
  从余光中生动传神地描写中学时代爱好地图的生活片断,以及成年后以地图作为如烟往事见证的深情笔触中,我们可以洞察作者抚今追昔的深厚的人文情怀。那张亚光版世界地图上,寄托了他对年少岁月多么深远的回味与深沉的依恋之情啊!而到了成年之后作者周游世界的梦想成真,一张张地图上的每一道山峦,每一条河流,每一湾海峡似乎在他的心目中都有了非同寻常的意蕴,面对它们作者的心胸就豁然开朗。这些图形和符号宛如一位忠实而强记的挚友,将一趟趟游程、一次次欢娱重温。作者曾经的羁旅之思及拳拳赤子之心,有了一个有力凭借物而能在心弦上弹奏出美妙无比的思旧之曲。此时,我不禁想起了余光中同样是运用时空情境的交错和更迭创作出来的《乡愁》诗中的句子:“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海峡”与“地图”这两个意象在表现作者深挚的思乡、怀旧情结上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余光中在年少时由凝望地图而产生了跨越时空饱览世界风光的理想,这理想在他不惑之年一车绝尘亲历欧罗巴环游之时终于成为了现实,这一过程饱含艰辛蕴蓄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少年时,作者仅认为地图是“智慧的符号、美的密码、大千世界的高额支票”,并且“只要够努力,有一天他必能破符解码,把那张远期支票兑现成壮丽的山川城镇。”⑥美梦成真之日,作者欣感:“那张美丽的支票终于在欧洲兑现,一切一切,‘凭一张地图’。”⑦的确,那仿佛开启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和载着人们神游世界魔毯的美丽地图,也宛如人生中理想的峰顶上的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时时刻刻激励着作者奋勇登攀,而奋斗过程中“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心灵感召与成功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欣悦,均是非亲历者无法体会的。对现今的青年们来说,青春与智慧正是两张“高额支票”,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热忱、信心与恒心,定能将它们兑现成人生和事业的宝贵财富。
  掩卷幽思,脑海中浮现出的各色地图仿佛经过余光中先生兴味盎然的描绘,真成了神奇的阿拉丁魔毯,满载我那因受感染而渴求大千世界美与智慧的情愫,飞遍五大洲、四大洋……
  
  注释:
  ①余光中:《天方魔毯原来是地图》,选自焦桐主编《八十八年散文选》,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4月版。
  ②③④⑤⑥⑦焦桐主编:《八十八年散文选》,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4月版,第113页,第115页,第117页,第114页,第114页,第116页。
  
  倪思然,男,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天方魔毯原来是地图》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