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64

  

教学中教师导的魅力

◇ 马 斌

  在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没有“导”,就没有真正的“学”;不落脚于学生的“学会”,教师的“导”就毫无意义,授之以渔的理想境界当然是学生会学、爱学、乐学。
  
  一.“导”激发情感,变被动式学习为体验性学习
  
  导就是激发,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中,跟着老师进入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应把老师讲出来的知识结论,变成由学生自己去交流、探索、解决,使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和深化,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求倍数问题时,我利用同学们对足球的热衷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大连是著名的“服装城”、“苹果之乡”、“旅游城”,还有什么最著名?对!足球。虽然现在甲A处于停战期,但能看出同学们对足球的热情是有增无减的,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为了迎接明年的“市长杯”足球赛,咱们学校准备重新组建一支校足球队,你们愿意参加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这时老师话锋一转告诉他们招收队员是有条件的,并将事先写在大足球图案上的招收条件贴出来,再一次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激起他们的参与热情。趁此机会,老师现场统计参加足球队的人数,这充分体现了“导”的魅力。
  
  二.“导”另辟蹊径,变机械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
  
  所谓另辟蹊径,顾名思义即寻找通幽之曲径。我们可以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从而初步建立表象,形成较为清晰的感性认识。这就要靠教师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引导学生在新的知识的衔接点或共同点上去充分展开思维,探索规律。导,首先是导清思路。思路反映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简洁的思路是成功的基本保证,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是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之后,那么可以引导学生能否像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那样,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来推导梯形面积公式。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让学生自己动手拼摆,看谁用的方法最多,这样就会很容易使较难的梯形面积公式自然地迁移到已学过的较容易的图形面积公式上。这种教师点拨下的学生动手自行操作、自行研究的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情趣盎然,知识学得扎实,思维得到训练,学生的动手、观察、思考、协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其次是导引练习。要机心设计练习题,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穿针引线”,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又要考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务求实用。这种“导”的作用在于培养学生能将知识进行自然迁移,使他们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以便使之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更能牢固且灵活地掌握知识。
  
  三.“导”提示学生,创造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每一种学法指导都应和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种知识讲授结合起来,学法渗透于教法之中,使学生反复感知和积累,使质的变化在广泛的认知背景中自然形成。授之以鱼是笨教,授之以渔是巧教。在教学中,要有效地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必须做到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凡是学生自己能够做到的,就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做。为此教师必须反复地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思维方向,并了然于胸,这样,教师授之以渔的落脚点就会更实在,导法——授法——学法,就更富有成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然后放手给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自己自学,自己探究看看能否用自己的方法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金矿还需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去挖掘,这样才会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此,我们就应该引导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通过引导、激发、督促、解惑、授知等手段,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深入发掘其巨大潜能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接收信息,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敢于创新的优良习惯。
  
  马斌,教师,现居甘肃张家川。

教学中教师导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