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教学的价值观: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世界语文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人的发展,尤其重视发展学生的健康人格,是不可逆转的教育历史走向。
语文教育要真正完成自己的目的,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培养人的性情,塑造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即语文教育要以人自身为目的而非仅仅是手段,使人成为人。换句话说,语文教育必须发展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人格发展是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也是其真正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
人格教育既是语文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生活的过程,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到教学和生活的过程中,其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制造生命意义的过程。
二.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在教师方面的体现
要完成人格教育的使命,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容量,要有高尚的人格力量,更要热爱教书,精于读书。
美国学者鲁巴克说过,一个语文老师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一个语文老师不博古通今能回答学生提的问题吗?语文学科与实证科学不同。实证科学的答案是千真万确的,而语文学科的很多答案(特别是主观阅读题)是千变万化的。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学生有十天半个月不上语文课也许关系并不大,十天半个月不上数理化就很麻烦了。
语文课要真正上好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个语文老师没有高深的学养,没有从古今中外书海中得来的人格力量与人文情怀,就一定不是一个好的语文老师。那种只会做题目的语文老师,我以为只是一个匠人而已。语文老师,一定要将心比心,要真诚自然。要有抛开教参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能把教材最有意思的东西指给学生看的能力与办法,不读书能够吗?
记得巴金也说过,人文学者要有良知,要有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的使命,要完成这样的使命,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读书的根本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进入书中,又从书中出来。没有这个一进一出的历程就不能真正闻到书的清香。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是一个语文老师,因为与青春同行我们的心永远年轻;因为那鲜活的课堂教学,我们又与古圣先贤光照千秋的思想一路同行。而且我们应该特别庆幸我们是语文老师,因为语文教师使我们能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并把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演绎给全世界的人听!
喜欢教书,更喜欢读书。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陶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三.语文教学价值观在学生方面的体现
为此,我们建议在初一新生中:
(1)重视朗读,把朗读训练放在第一位;(2)重视小作文训练,重真情实感,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3)重视把字写规范写美观的习惯养成。
在初二和初三,建议把阅读教学(现代文,古诗文)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可以从古人读书的方式中受到启发。
以岳麓书院为例。
十天半月讲课一次,余者自学。自学期间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向老师咨询,或互相讨论。每月有几次严格的考核。日常读书记在“功课程簿”上,由田山长(院长)定期抽查。更多的时间是“诸生百许人列屋而居,书声彻屋外”。宋朝的苏洵也是“然端坐,终日读之者七八年(经典)”。明有归有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
再看古代的学子们如何学作文。他们在吟读中长才情觅理趣,自己去感悟经典内在的意义和神韵。他们以经典为作文的典范,进行积极的模仿和学习。
再说今天的作文,说到底今日之作文是一道应试的题目。是题目就有它的解题思路与结构方式。解题思路就是审题立意,结构方式就是表达。其中立意是非常重要的,立意就是写什么。试问,没有丰富的生活积淀,没有健康的情感世界,谈何立意?
作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有作文的冲动和兴趣,更要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健康的积极的有创新性的主意,让他在作文中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真善美的情性,以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格教育。
乐元珍,宋晓波,教师,现居湖北通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