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603

[ 张永伟 文选 ]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初探

◇ 张永伟

  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观念,只注意知识的传递,严重地破坏了作品的美感,教学中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把本应个性化的、情感化的、创造性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重认知轻情感,从而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结合。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僵化,教育教学途经封闭,割断了与现实生活大千世界的联系,其结果是导致语文教学中个性化的阅读的严重匮乏,使很多学生产生不爱语文的想法。那么,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呢?
  
  一.树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过去的课堂教学方式,对学生要求太严太死,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命活力,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很难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力,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表达了语文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精神与要求,即学生是阅读的主人,教师是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促进者。阅读教学应体现学生自读自悟、鼓励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阅读。因此创设一种师生和谐、积极研讨、平等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和基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素养、生活经历和情感气氛,他们对同一篇作品有不同的解读,所以就需要在阅读教学中调动学生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解放教师,放手发动学生自主阅读,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机会,引导学生自己阅读,尽力把文章本身的文字材料看准确,结合自己的基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倡一种:“百花齐放”的结果,再通过“百家争鸣”去伪存真。学生自己对作品的解读、体悟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这正是语文课的独特魅力所在。教师要鼓励、肯定这种探究、创新的精神,而不能用教师的“权威”,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扼杀学生阅读作品时“自主、合作、探究”精神,从而制约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用开放多元的思维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于是学生对文章的主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从孔乙己的结局来看,他的人生是悲哀的,小说就是要表现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己的人生悲剧,以达控诉罪恶的封建制度的目的;有的补充说,从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提示了封建制度的必然崩溃;有的说,孔乙己本身根本没有意识到他已被封建制度所奴役,他思想保守,毫无觉悟,像这样的人必然被社会所淘汰……我则站在一旁倾听,并适时肯定了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努力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此,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浓厚起来了,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我想,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激发思维,以问题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传统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因此许多教师习惯于机械、程式化的填鸭式教学,课堂缺乏乐趣和生气。要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一个学习平台,鼓励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给予时间、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以问题带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并由此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在自觉的学习中逐步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开放性,教师对问题的阐述要留有“空隙”“言犹未尽”,给学生留下自由想象的思维空间,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自己参与和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问题的“空间”很小,就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能读”并不是终极目的,“吸收、借鉴”的目的完全是为着“创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有效引导,就可以使学生多快好省地培养自主探究的习惯。
  如在教《范进中举》时,我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学生的疑问,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1)从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2)从众人对范进中举前后的表现看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3)从重点人物(范进、胡屠户)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让学生从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一两个问题分小组加以讨论,每小组选取一个中心发言人进行交流,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多角度解读课文,力争做到对课文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丰富学生的阅读所得,并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一过程实质上是自主阅读的延伸。
  
  三.注重以情悟文,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情感本身就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阅读,挖掘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眼下,学生阅读兴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的形式过于单调,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习读书和思考。首先是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要将范读作为主旋律,融音调、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情感效应。二是挖掘教材蕴含的情感因素,定好情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使阅读教学真正进入以情感人的境界。
  意味隽永的作品无不凭借深厚的情感吸引读者的兴趣,扣击读者的心扉,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能量。诸葛亮的《出师表》,就是语重心长、真挚感人的典范。从分析形势到进言劝谏,到出师明志,到临别寄情,全文600多字,句句恳切,字字真诚,感人至深。“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恒、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后主刘禅昏暗不明,作为刘备临崩托孤的老臣,对受托辅助的这副模样的幼主既说理,又举例,百般启发,引导,期望之殷殷,情意之恳切,可昭日月,真是字时行间都是情。前人说,读《出师表》而不流泪的不是忠臣。今日学习,如果只拘泥于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挤掉“情”,丢弃“情”,文字便成了干枯的符号,文章也就站立不起来,感染力也就消失,将很难有情感上的任何收获。
  中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养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着中学生阅读行为的个性化程度。要形成个性还必须在共性化的基础上有区别地形成个性化阅读意识。所以要重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研究,尊重学生的个别性、独立性,使学生在一定阶段内养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能力。
  
  张永伟,男,教师,现居甘肃通渭。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