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感?语感是一种素养,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包括口头语言、书面符号)比较直接、迅速、灵敏的领会和感悟能力。当前,语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热点。新一代语文学家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称作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其实,语感训练的重要性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就是对语文的锐敏感觉。”吕叔湘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现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终于明确地将培养学生的语感列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了。
今天,我们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和提出加强语感训练的课题,是基于以下的理由。第一,是由语文性质决定的。语文是基础性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传统语文教学观强调的诸如文道统一、情意统一等,正是语文教学中包含的道德情操、个人品格、人生价值、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人文因素,与语感处在同一层面上。在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培养和训练,更融进了现代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的成果,是基于传统又超越传统的积极扬弃。第二,遵循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的途径应该是:“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学习语言,就要在学习语言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直接迅速地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第三,是贯彻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关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感能力”的规定。长期以来,语文课片面强调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让学生去对语文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使语文教学陷入误区。
从我们教学的经验看,加强语感教学有利于实施“五个转变”:1.由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2.由注重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转变到对语言材料的感受领悟;3.由注重篇章结构的详尽剖析,转变到对语言的品味;4.由注重静态的语言分析,转变到注重学生动态语言的学习和教师教学语言的示范;5.由单纯重视语言表达,转变到同时重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
一.培养语感的首要途径是语感实践,这个过程中要突出阅读主体的地位。
第一是多看多记。多看,既看生活,又看书本。现在的中学生,学习负担太重,接触社会与生活少,除课本之外,能大量阅读的人实在不多。缺少了对语言材料理解和领悟的机会,语感能力就无从提高。要记的东西,该记而没有记的也太多。中外名著,文化、文学常识,成语、典故,少得令人寒心。传统语文教学中的背诵,现行课本中的篇目本来就不多,也被忽视了。对丰富的语言材料连起码的记忆也谈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观察和积累是培养语感最基础的第一步。
第二是强调诵读。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实在是道出了“读书”的真谛。因为“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的过程。通过“诵读”,语言材料的音质感、音量感,对语流中意义组块的整体感应能力和层次分隔的感悟能力,填补语言空白的敏悟性,捕捉语言主旨的能力,迅速伴随评价的意识等感悟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除诵读与朗读外,还要加强默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这样也才可能对语言有时间去进行涵咏、揣摩。
第三是凭借生活经验获取语感。比如,当我们读到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那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时,如果不能联系生活经验去体味,即便是作者在这句话的后面专门加了一个注脚(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怕也难以体会这“了”字的情韵。
第四是依靠对语言行为意义的感知。语感的对象表面上是语言,实际上是语言背后的那个语言行为的主体——即语言的使用者。语感,实际上是经由语言透过语言又超越语言去感受语言使用者(作者)的内心,他的情感和思维。举个例吧: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为什么不说“都是枣树”而非得分开说不可呢?显然鲁讯说这句话的意图不在于介绍树种,而在于表达出另一种意义:孤独和寂寞。其意图在于表现枣树(它的象征意义是革命者)在孤寂中的顽强意志。语感超越语言、逼近语言后面人的内心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感是要进行人的心灵和情感的交流与感应的。
第五是细体味,深领悟。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除字、句的基本意义外,还产生理性、形象、感情等附加意义,要细体味,深领悟。例如,学习王维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教师要启发点拨,洞幽发微,让学生达到深刻领悟的程度。抓住“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字,是谁?是诗人,还是外边的人。通过引导,学生领悟到是诗人自己。因为他沉浸于大自然,浑然忘我,以至不知不觉明月已爬上树梢。诗句体现了诗人沉醉大自然的心态,从而悟到其写法的妙处。
二.其次是语感分析,它必须在教师的主导下进行。
例如,鲁迅的《药》中有这么一段:“(康大叔)刚进门,便对老栓嚷道:‘吃了么?好了么?就是运气了你!你运气,要不是我信息灵……’。”“运气”可作名词,如“碰到了好运气”;可作形容词,如“我很运气”,但绝不能作动词,更不能带宾语。这里是不是用错了呢?是用错了,而且是有意错用的,是一种超常的组合、搭配。因为这是出自康大叔之口,正好符合这样一位凶狠残忍、粗野无知的刽子手身份。这不仅不是误笔,恰恰给人以适境感。再如,同样是拿洋钱,华大妈是“掏”出;华老栓是“摸”出;孔乙己则是斯文地“排”出(九文钱)来——这是由分析人物的人格状态获得的语感。
语感分析最大的难点是把握语言的隐含信息。例如:“这王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外孙女,竟是一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不忘……’。”(《林黛玉进贾府》)这段人物的话明显信息是:夸赞林黛玉。其隐含信息是为了取悦、讨好贾母,借以巩固自己的权势,同时又不得罪在场的迎春等人。王熙凤随机应变,善于逢迎讨好,察言观色,阴险狡诈,两面三刀的形象跃然纸上。
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有很大的互补性,应有机结合起来。但不是使用任何语言材料都对语感获得有帮助,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对课文整体阅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准文章的主旨,对课文中语感因素强的地方进行品味,并设计若干训练语感实践的项目。
赵扎西,教师,现居甘肃天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