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汉语词典》的记录
1.“代替”[动]以甲换乙,起乙的作用。(1)交替,轮流。(2)取代。
如用国产品代替进口货/你不能去,你代替他去一趟吧!
2.“替代”[动]代替,替换。(1)代替。唐·王梵志《用钱索新妇》诗:“我老妻亦老,替代不得住。”(2)替身。《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薛媪为去了女儿琼琼,正想没有个替代,见此女容貌美丽,喜不可言。”鲁迅《朝花夕拾·琐记》:“只可惜那两个淹死鬼失了池子,难讨替代,总在左右徘徊。”
二.具体情境中的“代替”与“替代”
1.歌词中多见“代替”,而不见“替代”
(1)容祖儿《代替》:
曾经听你讲出心内的记挂?/那个她?很久也没有给你打电话?/你仍然爱她?将她当作童话?/你可知道我?在这一刹那?/有多么羡慕她?很想去代替她?
(2)梁大海《代替》:
告诉我/是谁把我代替/而我却没有勇气/我陪你走了好远又回到了原地
(3)韩真真原创歌曲《代替》:
我不知道这种感受/有什么能代替/爱能让时间寻觅/延伸我的呼吸/在这里没有什么能代替/在这里永远没有什么能代替
从中可知,“代替”可用来指人,指某人无法代替,多用于句末,具有内向性,不以某种事物为对象的动作行为,不带宾语,或者不能带对象宾语,即行为自动词,如“旅游、结婚、休息、醒”等。但是,这类行为自动词,有时不能带宾语或者不能带对象宾语,这时是自动词;有的能带对象宾语,这时是他动词。如“代替”,在“你来代替我做这份工作”中带了宾语,是他动词;在“在这里没有什么能代替”中没有宾语,是自动词。还可以看出,“代替”带有委婉的感情,而“替代”有点强加。如与爱情有关的句子多用代替,若用“替代”,则给人以“替代品”的感觉,恐怕歌曲没人听了。
2.“代替”可表示用一物质代替另一物质(多为强者取代弱者的地位),含有“取代”之意,也可表示两事物间平等的交换与代替。如:
(1)凭着他的踏实肯干,他代替了老总那不务正业的儿子。
(2)张明敏:没有歌能代替《我的中国心》给人的记忆
(3)图片代替文字,相机代替嘴巴
3.“替代”多用于一般短语中,和其他词组合成短语使用。下面是笔者搜集的在不同场合使用“替代”的情况:
(1)《扬子晚报网》健康栏目:素食者要会吃替代食品。如,用大豆蛋白替代猪肉,用五谷杂粮替代动物血……
(2)家居-瑞丽女性网:17种有毒家居用品替代方案。替代方案:用自然方法清新空气,如养盆栽植物……
(3)李极明:替代发展是禁毒人民战争的有效手段
(4)试试用“这些”替代“那些”
(5)您为什么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用高收益的新产品替代低收益的传统产品,来增加理财收入呢?
(6)替代品永远无法真正代替。
(7)液化气替代品、可替代性、替代方案、替代能源、替代发展、替代行业、替代品、替代效应、边际替代率、替代号、替代人
三.综述几点认识
1.从两词的解释可知,两者有不同也有相同,即在一定情况下,替代和替代可互用。若要细分的话,即代替多
用于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关系,替代多用于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替代在某种情况下可作名词,而代替在一般情况下不行。
2.代替具有完全性,如某人代替某人,那就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完整的替换关系,而用某物替代某物,则有可能只是一种临时的变通的且不完整的替换关系。故“代替”表示只是暂时性的代表,“替代”是永久性的。如
(1)甲代替乙 表示:最终结果,乙被取消了,顶替位置的是甲。
(2)甲替代乙 表示:暂时的情况,好像足球比赛场上,乙很疲劳,现在让甲暂时替代他,可能乙休息好了,再让乙上。
3.“代替”有很强的主动性,有故意取代或代表之意。“替代”则没那么强的主动性,而且还有一定的被动性,可能是上级指派或由于种种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总之,“替代”比“代替”温和了许多。另外,“替代”在某些场合显然不能用,如接一些连语时,“代替”不能用:~~主席讲话,~~朋友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替代”极不礼貌,又有故意越位之意。
左广平,袁洁,湖北三峡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