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总是强调知识的灌输,要学生记住生字词,记住重点句子的含义,记住主要内容等。无形中,把教师当作了课堂的主体,语文课堂成了教师一人的“领地”,教师在这块“领地”里主宰一切,自由发挥;而学生只能唯教师之命是从,课堂效率极为低下。
如果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转变一种思路,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情况就会大大不同。结合教学实际,我就谈谈自己在不同类型的课文教学中是怎么做的:
一.在记叙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学习一篇课文,文学常识,生字词是必须记住的,每上一篇课文,我总是先给学生3到4分钟的记忆时间,然后让学生自己独立讲述,把时间下放。然后就是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通读课文,我与学生一起制定出本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环节,教师非常重要,因为对教材的把握,对问题的设置,教师是处于相对主导地位的,要做好学生问题的归纳,整理。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行道树》这篇课文时,我与学生一起归纳了两个问题:1、行道树的忧愁和快乐分别是什么?2、行道树所承受的痛苦有哪些?解决问题1我们看到了一个奉献者的形象;解决问题2我们品味到了一个奉献者的襟怀。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自然完成了语言的品析、主旨的把握。
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也是在预习的基础上先通读课文,然后根据小说的特点,我与学生一起研讨出要解决的问题:1、小说的大致情节是什么?2、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是什么?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4、本文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学生在文本阅读、在自我思考、在相互交流中便有了理解,我要做的事,只是对同学有疑难的地方做点“四两拨千金”的解答。
二.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八年级上册的课文,说明文占了很大篇幅,许多和学生一起学习说明文的教师唠叨满腹,认为说明文知识性过强,没有趣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昏昏欲睡。但如果把时间下放,让学生自己来学,那情况就不同。如我在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说明文时,我就只设计了两个问题:1、每个人在草稿纸上画出故宫博物院的示意图。2、出示多媒体上我画好的示意图,点学生上来讲解。学生在自己动手画,自己讲解的过程中,就体会了故宫博物院的特点,掌握了本课的说明顺序。同时,教师适当的对说明方法进行讲解,本课所要完成的目标就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完成了。
在学习《中国石拱桥》这篇说明文时,我也是与学生一起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1、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2卢沟桥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什么?学生探讨这些问题时,我把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进行典型讲解,效果也很好。
三.在古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古文教学在八九年级占了很大篇幅,因其距离现今时代较远,培养学生的语感显得格外重要,而培养学生的语感离不开词汇的积累,离不开文言文的朗读、背诵。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就让学生完成这些任务呢?在《出师表》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学生熟读课文,然后和学生一起制定本课要完成的目标。1、课下的重要注释要记牢。2、重点句子的翻译打记号,能独立翻译。3、课文内容的理解。4、要在课堂上背诵课文。对实词的解释,我先对学生说清楚哪些实词意思该掌握,然后以检测带讲,在检测中完成文言词汇的积累,对句子的翻译也是如此。学习此文时,对内容的讲解,我是以读促讲,边讲边背。
课文学习以后,我的练习设计也是如此。在练习时,我先把练习试卷分发给学生,用一半时间让学生对照资料识记,然后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因课文学习时学生在主动识记,在练习时又得到了巩固,所以学生的文言语感都还不错,考试效果也很好。
当然,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处处都能体现他们的主体性,有些内容,也需要老师的讲解和传授。但只要我们时刻有这个意识,时时想到这是学生的课堂,应该学生自己来作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王青松,教师,现居湖北仙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