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将新闻细分为各个领域或各种路线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财经记者、国际新闻记者等,分流培养,走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才能制胜。综合性师范大学综合性学科及教师教育特色的优势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然而要做到这一点,要保证综合性师范大学新闻系的独立性和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新闻学科及其他学科模块性课程设置。
一.新闻人才市场供需矛盾激化
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理应紧贴市场脉搏,按照市场需求培养适合媒介需求的新闻人才。而事实上市场的供应量远大于媒体需求量。2000至2004年,全国新闻类专业5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67个;2006年,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数据,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也就是说,最近两年,新增加了202个专业点;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5万。[1]2006年后的情况更邪火:据我们了解到的最新数据,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877个,最近两年新增216个,平均每年增加108个。[2]
而另一方面,媒体又在感叹在市场中难觅自己想要的人才。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的学生,上岗初期能很快适应媒体工作,但长远来看缺乏创造性,发展后劲不足,这一点,已被不少媒体界人士所认识。而新闻学专业学生能做的工作,法律、外语、经济、体育、哲学、中文专业出身的学生也能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做得很好。因此媒体,特别是行业媒体也更倾向引进法律、经济、体育等专业的学生。
总的看来,新闻传播专业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呈现的师资力量匮乏、硬件设备不完善、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同质化的弊端,让教育界与业界渐行渐远,新闻传播专业毕业生难就业,或者找到工作后发展空间不大后劲不足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新闻人才市场供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培养出来的同质化的传统采编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媒介市场的需求。对此,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何梓华也说过:“我们高校新闻专业教育现状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新闻媒体需要的,高校供应不上;新闻媒体不怎么需要的,高校却在大量培养!”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文、社科基础较为薄弱,而新闻传播本身的核心业务能力又没有得到充分的专业化的培养。[3]对此,笔者认为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趋势在于将新闻细分为各个领域或各种路线来培养复合型人才,如财经记者、国际新闻记者等,分流培养,走专业化、特色化的道路才能制胜。有学者也认为,新闻传播学科之外的一门专业学科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的教育,在今天媒体专业化分工日渐细致的驱使下尤其被重视。[4]
可喜的是,国内已经有一些院校积极开展这种培养模式的尝试,2005年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主管联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与设计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学,以“订单式培养”的方式,培养“新闻+经济+外语”的专业型经济新闻人才。[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也立足品牌专业优势培养财经记者和体育记者来配合市场的需求,都卓有成效。而作为综合性师范大学更具有教学资源优势,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开展新闻传播类专业与有关专业的联合教育,从而推进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综合性师范大学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办学优势
1.学科综合性强
在国家颁布的11个学科门类中,师范专业已涵盖了7个学科。在一些与经济、法律、社会发展密切的领域,综合性师范大学也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专业,如对外汉语。这些综合学科与师范学科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关系。因此,学科综合性强是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师范大学已有的学科基础上的必然要求和建设目标。
因此,作为综合性师范大学,老牌强势的中文基础学科为新闻学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写作基础,保证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扎实的文字处理水平。如华中师范大学的新闻系就以汉语言文学为依托,在本科教育的低年级阶段,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现代汉语、文学原理等汉语言专业的基础课作为必修课,强化和提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文字功底。这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新闻专业学生的入门。另外,已经具备相当实力的其他特色专业,如体育教育学、经济学、法学等,完全可以为新闻学教育提供细分化的专业领域。各新闻学院应大胆突破,打破学科壁垒,充分利用所在大学丰富的学科资源,建立起跨学科的桥梁。
笔者认为在进行完低年级的通识教育之后,学生自主按兴趣和志向选择细分路线,如体育新闻路线、财经新闻路线、国际新闻路线等,学校按学生的志愿分为各种不同领域的小班,制定不同路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其专门培养,实现新闻人才的复合化、专业化和特色化。
在实践方面,如在对体育新闻班教学时,可联合体育学院借助其强大的师资条件进行体育教育,帮助学生构建作为一名体育新闻记者应有的基本知识框架。课程设置也可做出相应地调整,如中外体育新闻史、体育新闻学概论、体育传播学、电视新闻学、体育新闻摄影、体育节目制作等。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体育新闻人才无疑具备相当的竞争力。
2.教师教育特色
对综合性师范大学而言,教师教育特色是保持师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师范大学主要进行教师教育的技能培养,在培养人才的规范性上甚为严格,这是其他综合性大学所没有的或暂时不具备的能力。
(2)师范院校的招生就业形势、社会声誉和学术声誉较综合大学都独有自己的特点,其他院校不可模仿;综合性师范院校大都处在省会城市,对该省区的经济、科技、政治影响深厚;综合性师范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社会意识、道德观念、文化氛围和价值追求是其他大学无可比拟的。[6]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就是对“师范”二字的最好诠释,也是师范教育的特色。[7]一直以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以过硬的思想素质、良好的业务素质以及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综合性师范大学在新闻培养坚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在教授学生新闻专业知识、过硬的业务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高尚品德的培养。不仅将政治理论修养、文化知识修养和专业技能修养并重,更强调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原则,实事求是,为人民服务,做到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同时,“准教师”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校园氛围让身处其中的新闻专业学生也耳濡目染,久而成性。
三.综合性师范大学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
1.保证新闻院系的独立性
院系是大学按学科、专业性质所设置的具有教学、科研、管理三项基本功能的基层组织。它是大学最重要的构成部分,是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学生工作等整合一起的实施单位。院系既是教学、科研单位,又是一级行政组织。它既无繁杂的机构设置,又是一类学科、专业群的集合,可以调动和组织起有效力量。[8]而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主体,而直接面对服务、管理和组织的机构就是院系,加强对师生自己所在院系的高度认同感和强烈归属感的培养,才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院系的蓬勃发展。
新闻传播学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它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与相应的师资力量、硬件设备、实习基地等各方面条件相匹配,总的来讲,新闻传播学的建设必须保证院系的独立性。要做到这一点,校方必须充分信任新闻系。一方面,新闻系对自身的发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如何发展具有明确的见识,拥有充分的处理所涉及事物的水平和能力,如建设实习基地;另一方面,新闻系处于新闻教学、科研工作的第一线,对自身的情况非常了解。同时新闻系有权自主确定岗位设置的具体方案;有权在学校人事处的指导同意下引进高层次人才;有权在教务部门同意下,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只有这样,新闻系才能够大胆自主联合其他各院系,开展复合性新闻人才的培养工作。另外,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行政开支等方面学校给予扶持,使其新闻传播学科的建设适应社会,快速发展。
相反若囿于所属学院的条条框框,管理环节众多,信息流动受阻,则容易造成运转不灵、效率低下的尴尬局面。新闻师资力量迟迟得不到扩充壮大,硬件设备老化而无法更新,教师积极性下降等都会阻碍新闻系的发展壮大,复合化、专业化、特色化的新闻人才更是无稽之谈。
2.加强实验设备投入
新闻传播学科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学生在学习该领域有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实践。学生的实践随时随地进行,毕业后就能立即投入工作而无需二次培养和适应过程。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验设备,扩建实验室。
美国多数大学新闻院系都办有自己的报刊、电台、电视台,还建有较完整发达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摄录、编采齐全的实验室,有的还拥有几家大通讯社的供稿专线。这样的做法无疑对于中国的新闻教育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9]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会长乔·福特认为,“为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实验经验在我们的优先考虑范围内。”[10]美国各大新闻学院的设备平均每隔3至5年更换一次。和国外新闻学院相比,我们在资金投入上显然是不足的,设备更换的周期也长得多,有时候一堂实验课,七、八个人共一台设备,实践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加强资金投入,及时更新与扩建实验室,可以进一步促进新闻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促进复合型新闻人才操作技能的提高。
3.科学设置新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课程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须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设置课程,坚持教学内容,整体优化课程体系,把握新闻学科及其他学科之间的平衡度。目标明确,进一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向,构建模块化课程,探索分流培养。通过课程调整、重组,积极建设模块化课程,如新闻学专业按经济新闻方向、政法新闻方向构建模块课程,纳入学生必修课的教学当中。[12]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联合信息技术系创办的传媒信息实验班的教学中,主要教授教育技术学导论、传播学概论、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新闻采访、新闻写作、中国新闻史、电视节目编导、动画技术、数字视音频技术等学科,将信息技术学科和新闻学科的课程有效整合,形成模块课程,让实验班的学生在了解新闻基本规律,懂得新闻业务技能的同时,又掌握和操作各种最新传播技术。
此外,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灵活的“第二课堂”形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进行国际新闻记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结合新闻专业的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专业与外语相结合的课外活动,如“英语角”、“英语综合技能大赛”、“新闻发言人大赛”、“DV大赛”等,既让学生锻炼了专业能力,又给他们用英语交流提供了平台,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13]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主席范登·格利高里(Vartan Gregorian)认为:“在知识和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知识越来越细化、专科化,未来的记者不仅要掌握报道的技巧,还要掌握报道的内容。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帮助我们区分精华和糟粕、事实和观点,通过公开、准确的报道以及对报道主题的深刻理解,为公众和民主服务。”[14]而高校则是这种学者型记者的诞生摇篮。只有建立起新闻学和其他学科互渗互动大跨度的学科结构以及大强度的知识张力,才能使新闻专业人才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创造力和反映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完成充分的“告知”。总之,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及其新闻教育战线上的教师的不断探索与努力。
注释:
[1]何梓华.中国新闻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R].上海: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研讨,2006.
[2]吴廷俊.问题与成绩同行:1978-2008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研究[J].新闻大学,2009(2).
[3]董天策.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随想[J].国际新闻界,2003(6).
[4]高钢.2009:学界与业界在交流中融合、发展——新闻学者的思考与期待,中国新闻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性融合[J].中国记者,2009(3).
[5]覃凯.21世纪新闻学院教程(第一卷)[M].北京:21世纪报系出版社.2006.
[6]殷俊海.浅析综合性师范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
[7]符晓华.发挥综合性师范大学优势 全面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2).
[8]刘新影.加强与完善高校院(系)的独立性建设的途径及其在高校发展中的地位[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1).
[9]赵伟东.新闻专业人才的素质教育方法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10]钟新.美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界限模糊——专访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会长乔·福特[J].国际新闻界,2002(5).
[12]黎玉娥.从传媒业的发展看高校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7(9).
[13]郭光华.专业型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7(2).
[14]http://www.carnegie.org/sub/program/initiative-vg-statement.html,2008-09-10
姜建鸿,华中师范大学新闻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