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605

  

教学中不可忽略科学思辨

◇ 杨 芳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基于此,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所谓“科学思辨”,简单来说就是运用正确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学习中所遇到的相应问题,使得学习过程得以继续畅通无碍,终见豁然开朗。由于语文教学本身所独具的人文性,很多教师或学生往往会忽视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性,这与素质教育本身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科学思辨确实是不可忽略的。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科学思辨剪斜枝
  
  文学作品大都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比如中国有不少诗词都是从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生活小事谈起,继而提炼出古今皆然的灼灼真知。对于这样文学作品的语文教学,科学思辨就能帮助学生拂开乱花、剪去斜枝,让他们采撷到语文里最美丽的芬芳。
  比如只有明晓了由于地势高低而造成的气候差异,我们才能读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蓦然惊喜;只有熟悉了四季周而复始的亘古不变,我们才能读懂“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幽幽叹息;只有掌握了初春雷声乍起万物萌动的自然规律,我们才能读懂“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融融春意;只有了解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位置优势,我们才能读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以及“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豪迈、自信……
  
  二.不知庐山真面目,科学思辨揭面纱
  
  《陈涉世家》中陈胜吴广在“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的情况下,毅然决定揭竿起义。为了谋得起义的顺利进行,他们一方面“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一方面又“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对于他们这种借助鬼神来获取民心的手段,学生看法各异。课堂进行到此处时,教室里一时议论纷纷。
  生1:那些士兵们太愚昧了,只知道一味信神信鬼。
  生2:陈胜吴广本身便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所以才会使用这种手段。
  生3:陈胜吴广很聪明,装神弄鬼糊弄的是别人,得利的是自己。
  ……
  教学时,我意识到此时正是利用科学思辨为教学保驾护航的时候了。我首先肯定同学们都能意识到“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都是封建迷信之举的科学敏锐,接下来,又举例说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低下民众思想尚处于崇尚鬼神的阶段,而陈胜吴广正是准确分析了民众心理并恰到好处地利用了这一点来凝聚军心并树立自己的威望。他们这一行为既显示了其善于审时度势、机敏勇敢的性格特点,同时又为起义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对于这样的教学迷点,用科学思辨的方法就能为其揭开神秘面纱,一探庐山真面目。
  
  三.山重水复疑无路,科学思辨指蹊径
  
  在教学中,我们有时会陷入这样一种迷宫,按常规思路教学,却是愈教愈迷糊,学生不得要领、一头雾水,教师自己也是满肚子墨水倒不出来,束手无措。
  比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雨说》中有这么一句诗:“可是,我是幸运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学生读到这里一脸茫然,挠破脑袋终是“桃源望断无寻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这是怎么回事呀?经过仔细问询,我发现学生的卡壳之处在于他们只是一味联系上下文和文章主题的思路来探究问题,而不曾揪住“白云”和“雨”之间的生成关系这个关键来破解难点。于是我让学生安静后,轻声启发道:“白云和雨之间存在怎样的生成关系?”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下同学们眼前一亮,几个性急的就扯开了嗓门喊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科学思辨指蹊径”。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现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还安排着不少科学性很强的说明文以及描写自然美景的散文,在学习这些文章的时候,科学思辨更是能大施手脚,为语文教学指点出风光旖旎的一片艳阳天!
  
  杨芳,教师,现居湖南汨罗。

教学中不可忽略科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