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明确地指出这是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我以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经典的积累。其实,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足以怡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苏东坡说:才知源海文始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也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种积累的作用。清代学者梁章矩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粗俗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藏金藏银不如藏书,酒香花香不及书香。”我对“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理解是:要想美丽,就得读书;喜欢读书,自然美丽。
据传,“腹有诗书”的典故出自一生喜爱读书,才华横溢,被尊为“医中之圣”的李时珍。在李时珍的家乡,有一位庸医,不学无术,但喜欢假装斯文,购买了许多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有一年,梅雨季节刚过,庸医命家人将藏书搬到院子里晒。各种古典医书摊开满满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在院子里踱着方步。这事正巧被李时珍看见,他一时兴起,便解开衣襟,躺在晒书架子旁边,袒胸露腹,也晒起“书”来。庸医一见,莫名其妙,惊问道:“您这是做什么?”“我也在晒书呀”,李时珍答道。庸医问:“先生的书在哪里呢?”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笑着说:“我的书都装在肚子里。”
以上典故显然是在讥讽挖苦庸医的不学无术、卖弄斯文。评价一个人的知识,不在于书架上摆有多少书,而在于腹内装有多少书。也就是说,要看这个人是不是真正喜欢读书学习,是不是真有学问。读书是一种心灵的活动,书能影响一个人的心灵。其实,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是相通的,所以,书也能影响一个人的气质,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使人气宇轩昂、气质高雅、风度翩翩。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讲过,中学时他的父亲曾专门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的高材生利用一个暑假给他补习过《孟子》,杨振宁能够讲解全书七篇的所有内容,还能背诵全书。据杨振宁说,《孟子》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对他多年的海外生活,对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都有很大帮助。这种功效同样体现在著名现代作家、“荷花淀派”的开山祖师孙犁身上。孙犁学生时代背诵过《古文观止》。他先用毛笔将《古文观止》的一篇文章工工整整地抄写出来,贴在卧室的墙上,然后天天熟读背诵,完成一篇的背诵任务后就将其撕下来,再换上另一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最后背完了一本《古文观止》。孙犁的小说,语言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又精炼典雅,无不是得益于那一本《古文观止》。
学生时代,思想活跃,反应敏锐,记忆力强,是背诵和记忆的大好时光,是积累知识,充实自我的黄金季节。青年学生应该珍惜这段时光,多背诵一些经典文章。背诵多了,自然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提高的并不只是语文能力。正是基于这一点,我总是积极主张青年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背一首诗,就多一份诗情画意,就多一份中国优秀文化的积淀。面对“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光,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千里莺啼绿映红”;陶醉于“莲叶何田田”的美景,你会高唱“映日荷花别样红”;天高云淡,你会抒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情;皑皑雪景,你会发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赞叹。
读书,让我们与圣贤为友,让我们领略了孔子的《论语》、庄子的《逍遥游》;读书,让我们走进了文学殿堂,聆听着林海音那《城南旧事》、品味着余光中的“深切乡愁”、敬佩着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勇敢”……
打开经、史、子、集,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一下子映入我们的眼帘;打开《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感受的是我们先人的淳朴和典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感受着苏轼的豪放之情;“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体味着李清照如泣如诉的怀人之思。
只有知识、文化和精神富有的人,才是未来世界真正的富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节操会让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另类意境,“书香入骨意神清”的感悟会让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别样心情。
邹金平,教师,现居江西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