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83

[ 周 欣 文选 ]   

在课文中学写作

◇ 周 欣

  教材里的课文,都是编者们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绞尽脑汁千挑万选出来的,是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品中的精品。虽然,编选者的出发点是阅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把它当作学习写作的范例。
  是不是每一篇课文都适合作为我们学写作的蓝本呢?我看未必。道理很简单,任何学习都要经由一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学生囿于有限的知识、阅历,相当一部分文章不适合作为学生学写作的模本。不是这模本不好,是太深奥、太复杂,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就如同初学习字的,不适合临摹王羲之的帖一样。
  作为学写作的模本,至少要符合这样几个基本要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某一类文体的样板、规范;写作规律性强,能够代表某一类文章的写作思维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写作技法上,典型,能广泛适用,特点突出,易于把握。
  选定了这样的模本,就要反复读,反复揣摩,读透,读好,直至形成写作规律的认识。我们以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张晓风的散文《敬畏生命》、宗璞的散文《紫藤萝瀑布》、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等课文为例,来讨论这个问题。
  莫怀戚的《散步》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选取一家三代四口人在初春田野散步的细节,表现一家人互敬互爱的融融亲情,从中感悟到中年人的责任。从选材的角度看,文章写的是家庭生活,这是学生最熟悉且感同身受的,贴近学生,容易得到学生认同,给学生作文选材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范例。许多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原因是多方面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懂得从什么地方选材是最基本的原因之一。知道了选材的方向,还要懂得怎样选材,才能真正解决选材的问题。就像你知道了一座矿山,也知道有什么样的矿藏,却不知道怎么去开采,仍然得不到矿石,不能给你带来实际的利益。家庭生活,是作文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散步》只是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件极小、极普通的事:一家三代在初春田野散步。文章首先交代散步的因由:母亲年老多病,行动艰难,作者为母亲“熬”过冬天感到由衷庆幸。散步的目的是因为有益于母亲的健康。接着写散步产生的矛盾: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但到底怎么走,都取决于作者。一边是母亲,一边是儿子,都是人世间最亲最爱的人,作者感到责任重大,必须想出一个解决办法。经过思想上的斗争,作者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理由是伴儿子的时间还长。这时,事情发生逆转,母亲因疼爱孙子,改变决定走小路,矛盾解决,有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最后,写散步,特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感悟到自己背上的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散步这个看似细小、普通的生活事件,因为作者把它置于特定的场面中,就有了特别丰富的意蕴。它让我们读出作者的孝顺,读出作者一家的和睦、亲爱、天伦之乐,读出幸福家庭幸福的内涵,读出作为中年人承上启下的庄严责任和神圣使命。这样的家庭生活既真实可信,又美好动人,正是千万幸福家庭的缩影和追求,成为了艺术典型。由于作者诗意地处理,我们说这个材料以小见大,老题材翻出了新意。这启示我们,选材要小,要细,要典型,要做到以小见大。从谋篇布局看,文章很精致。精致在把一件简单的事写得一波三折、摇曳多姿;精致在开篇点题,概括事件,领起全文;精致在描写景物,有机地烘托气氛;精致在心理描写,真实动人;精致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精致在前有伏笔,后有照应;精致在作者感悟深刻、自然;精致在语言朴素却显得准确、简洁而优美。
  由以上剖析,我们可以看出,文章“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从课文中学写作,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找到适合我们临摹的“大体”。将这“大体”嚼碎,嚼烂,使之模式化,形成规律性认识。不要谈“模仿”就色变,由模仿到独创,其实也是一条最基本的写作规律。
  充分利用好课文这个学写作的范本,从写作的角度,把立意选材、布局谋篇、表达造语等,逐一地模式化。学写作如临帖,有本可依,有法可循,相信学生能走出学写作的误区,事半而功倍。
  
  周欣,教师,现居湖北建始。

在课文中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