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608

  

关于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思考

◇ 孙巧茹 佘承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可见,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的共同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在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是当前教育不变的口号。然而,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着实让人担忧。
  
  一.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现状
  
  了解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通过近年来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和自己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亲身经历,我认为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
  (一)托管教育。山区农村,家庭收入相对较低且不稳定,而且多数家庭负担较重,上有老要养,下有小要育,迫使许多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一年四季,远离家乡,远离子女。这样,很多孩子就被家长毫不吝情地留下。
  1.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教育管理。他们中大多数把子女托付给年迈的父母照管,成为“留守学生”。年初,夫妇二人一同外出,岁末时,“称职”的父母会回家与子女团聚几天,若遇不称职者,则是几年才回家一次,教育孩子的重任就完全落在爷爷奶奶的身上。然而现实是:当爷爷奶奶的,大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的思想、教育方法及教育观念都与时代相差甚远,他们有的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自己的生活尚且需要年轻人的照顾,但出于无奈,也只得将对孙辈家庭教育的重担扛在肩上。从本质上讲,大多数爷爷奶奶根本就不具备家庭教育能力。我曾教过一个很乖巧的女生陈某,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她和上小学二年级的妹妹托付给爷爷奶奶。奶奶身体很差,且视力不好,爷爷有高血压和心脏病,陈某每周要请两次假,回家照顾爷爷婆婆,给妹妹洗衣服……没有父母的管教与呵护,如此乖巧懂事的陈某却变得不爱说话,爱生闷气。还有一个学生郭某,父母三年没回家,周末她很少回家,我经常看见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以泪洗面……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教育,最多也只是照顾好他们的衣食住行,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
  2.把子女托付给亲朋好友教育管理。父母外出,爷爷奶奶年纪太大或者身体太差,别无它法,就将子女托付给亲朋好友或邻居教育管理。我所带的班上有一个学生马某,父母外出打工,将她托付给住在县城的姨妈。姨父在外地工作,姨妈大女儿上初二,小女儿上小学三年级,姨妈每天忙于做饭,洗衣,接送小女儿,无暇过问她的学习,据马某说,姨妈白天忙完了,晚上准时“上班”去“垒长城”。班上还有一个“调皮鬼”陶某,父母都在北京打工,把他托付给姑妈。陶某是一个很有个性的男生,但脾气很暴躁。刚开学不久,他多次抽烟,打架,擂肥,我多次和他谈话收效甚微,无奈之下把姑妈请到学校来。她来了以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也没法子,毕竟不是我亲生的,有些话我也不好说,他也不听……”可见,亲朋好友或邻居,他们要忙于自己的事务,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就算具备家庭教育的能力,却无实施家庭教育的时间,而且,正如很多临时监护人说的,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总有些“不好说、不方便”。所以,这些临时监护人只是象征性地隔三差五地过问一下,其结果,家庭教育常常只是有其名而无其实。
  3.把小子女托付给大子女教育管理。也有一些父母,他们常年在外拼搏,把子女留在家里,将年龄小的子女托付给年龄大的子女教育管理,由未成年人教育管理未成年人。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年龄大的哥哥或姐姐他们身上的种种劣迹一定会传递给弟弟或妹妹身上,这样的家庭教育又怎不令人揪心疼痛?
  (二)“远程”教育。部分家长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便给孩子配备手机,通过电话对孩子实施“远程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在教育空间上是距离,在教育形式上是脱节,在教育效果上更是低效甚至无效。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曾某,父母都在浙江打工,出于对孩子的“关心”和“方便联系”,给孩子配了手机。曾某经常向同学炫耀,甚至上课时用手机听歌,发短信。一个学期只给父母打过两次电话。而且每次其父母打电话来,他也只是应付了事。很多家长长期在外,对孩子在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有一位家长来到我的办公室,说要找李某。李某不是我班的学生,我就问他李某在几年级几班,他简短的回答——不知道——让我大吃一惊,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有一次,二年级下学期开学的第二天,一位家长一走进办公室就把一沓钱往我桌上一放,说自己刚从湖南赶回来给孩子报名,让我再一次吃惊的是他同样不知道孩子读几年级几班。这样,很多学生处于“遥控式”的远程管理状态,父母不在身边,孩子们就“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了。家长们配合学校、老师的教育工作也无从谈起。
  
  二.对策及建议
  
  基于工作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当前农村教育现状,本文尝试提出如下建议:
  (一)改善山区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使家庭教育步入正轨。1、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2、加大学校教育的管理,成立相应的机构,切实解决好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如成立学校关心下一代成长工作委员会,建立留守学生帮扶专门机构(如“留守学生家园”),并进一步完善对留守学生的各项扶助政策,从学校教育的职能上去弥补家庭教育主体的缺失。3、扩大社会影响力。展示学校的办学成果,开展教育法规宣传,通过资料介绍,图片展览,专题演讲,让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只有掌握了知识才能改变山区的落后面貌。对家教成功的例子给予大力宣传与推广,掀起重教支教的热潮,而不是挤向打工的洪流。
  (二)实施家长培训工程
  建立家长学校,从家庭和学校实际出发,选拔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多年从事教育管理的教师队伍作为家长学校兼任教师,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开展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出家庭教育的建议,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等等,促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相协调,形成合力齐抓教育,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做到至少留一位家长在家教育、管理和陪伴孩子,而不是夫妻双双把工打。
  (三)构建“知心”家庭,找回孩子自我
  在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孩子的成长却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生活的空间越来越大,生长的空间越来越少;房屋的空间越来越大,心灵的空间越来越少;外界的压力越来越大,内在的动力越来越少。因此,希望父母能多陪陪孩子,给孩子一个成长的空间,能理解孩子,多沟通,不要强迫孩子做某些事情,应该放手让他们做喜欢做的事情,让孩子保留他们心中的秘密,使他们心理的空间大一点,自由多一点。从小在压抑中长大的孩子失去的不仅是自由,而是人的尊严。所以必须解放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孩子的头脑,解放孩子的空间,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时间,解放孩子的嘴,构建和谐“知心”家庭,让孩子找回自我。
  一言以蔽之,只要在社会的支持下,家校携手,让家长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避免托管和“遥控”等丢包甩砣现象,重视孩子这一学习的主体,“找回”家长这一家庭教育的主体,找回孩子自我,就会迎来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春天。
  
  孙巧茹,佘承家,教师,现居湖北远安。

关于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