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627

[ 叶婷婷 文选 ]   

为师的脊梁

◇ 叶婷婷

  今天,我站在演讲台上,讲的还是一个很陈旧很沉重的话题——为师的脊梁。是经济大潮的涌动,使它变得脆弱;是金钱的诱惑力,使它变得捉襟见肘。一灯如豆,四壁清辉,让我们为师者感到阵阵疑虑和困惑,我们在心灵深处也常常直面我们民族的教育现状问疑发难。带着这些思绪,我们还是来看我们的同行,他们的所为吧!
  2003年12月23日深夜,重庆开县高桥镇一座矿井发生井喷,含有剧毒硫化氢的天然气正迅速扩散,教师谭世明最先发现了灾难的降临。在含有剧毒的空气里,谭世明正频频拨打报警电话,通知高桥中学的师生及当地村民撤离,通讯中断后他顾不上深山凛冽的寒风,也顾不上毒气对自己的生命的威胁,又骑着摩托车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挨家挨户地叫醒熟睡中的父老乡亲。他的义举拯救了1200余名师生和100余名村民。他在通知完乡亲们后,才回到家,背上体弱多病的父亲,可他颤颤巍巍没走几步,再也支撑不住,倒下了。家中的所有亲人也因为没得到及时通知,在睡梦中了离开了人世。
  长歌当哭,哀思永寄,上苍落泪,人神共泣。苍白的文字难以表达我们灵魂深处的崇敬与震颤。这是用生命对师魂的诠释,正是这为师的脊梁挺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我们不应认为谭世明只是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凤毛麟角,使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我们教师队伍中有一个坚韧挺拔的师魂阵容,这是一组永远屹立在中国大地上的不朽丰碑。
  我们不会忘记,36年来日复一日地跪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年复一年地跪着前行在山道,用双膝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的陆永康老师;我们不会忘记,忍受着别人的误解甚至指责,独自下井挖煤、修路,资助贫困学生的刘念友老师;我们也不会忘记,为救学生,以身挡车,义勇捐躯的殷雪梅老师;我们更不会忘记,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巍然应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垮塌的水泥板,为守护学生生命而献身的谭千秋老师。
  也许大家对课堂上的“杨不管”记忆犹新,是他的冷漠让学生惨死课堂;更有那“范跑跑”的临阵脱逃和他那一番荒唐透顶的说词,令人不齿。这些自以为聪慧者与我们的谭世明们相较量,是不是应该把他们拴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不久前,我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巴尔的摩贫民区的200名少年接受了一位社会学教授的调查。25年后,这位教授在后续调查中惊奇地发现其中178人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问他们:你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答案却惊人的一致,他们说:“因为我遇到了一个好老师。”
  著名作家毕淑敏写过一篇散文,叫《提醒幸福》,她说我们在单调和沉闷的生活中,往往缩小快乐、夸大清贫、压抑优越、张扬卑微。其实,只要对幸福有足够的留意,你就会发现,幸福是那么密集地泼撒在我们的岗位上,我们扶按三尺讲台,幸福是那么频繁地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我曾以为只有闻名于世,功成名就才叫崇高;我曾以为只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才叫伟大。然而,生活中许多微小蕴藏着博大,短暂中孕育着永恒,为师正是这样,人类历史高度的文明只有通过无数细小的润物声才会演奏出光辉灿烂的文化乐章。
  同仁们,振作起来吧,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郑板桥有诗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来吧,让我们携手同行,挺起为师的脊梁!
  
  叶婷婷,教师,现居湖北荆门。

为师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