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93

[ 夏月中 文选 ]   

其实克拉丽丝也应该得到同情

◇ 夏月中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被编进中学语文教材已有多年历史了,每当课上分析人物形象时,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总是被师生们一起贴上“自私、贪婪、虚荣、势利、冷酷、精明、刻薄、泼辣”等一连串的贬义标签,于是这个女人成了大家唾弃、贬斥的对象。尽管老师告诉学生,是那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扭曲了人的灵魂,但学生们还是把同情全给了那个可怜的“叔叔于勒”。可不知怎的,每次教学这一课,我总要为菲利普夫人辩解几句,总想求得我的学生给予菲利普夫人几分同情。
  小说中菲利普一家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家庭,菲利普有份工作,但微薄的收入仅能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境中,要使生活不至于过度困窘,女主人克拉丽丝支付家用开资必须学会精打细算:买日用品买廉价的拍卖货,还要在价钱上跟卖主计较半天;朋友请客决不肯轻易答应,以免回请超了预算;内心也许很想体验一下被自己的先生请吃牡蛎的体面和自豪,但只能口是心非地拒绝,心痛地允诺丈夫只给女儿和女婿们少买几个尝尝……这样一位善于持家的母亲,这样一位很会俭省的主妇,为了家庭以后的正常运转,不敢穷日子富过,我们有什么理由责备她的处事精明和精于算计?
  至于她对于勒叔叔的冷酷无情,我们如果站在她的立场上去看问题,也完全能找到理由去原谅她。于勒曾是个可恶的败家子,他不仅吃光了自己应得的那一份遗产,还大大侵吞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一部分,这样的人在有钱人家顶多称得上是“花花公子”,可在家境一般、勉强够生活的人家,如若继续容他,岂不要马上坐吃山空?于是,菲利普夫妇只好按照当地惯例打发于勒去美洲谋生。整整十年之久,于勒音信全无,后来的两封信,真的让生活依然拮据的菲利普全家大喜过望,于勒在美洲发财了,于勒信上许诺不但会偿还哥哥的损失,还会回来后与哥哥一家有福同享地一起过好日子。这样的消息真可谓是喜从天降,给了菲利普夫妇莫大的自豪和期待。因为有了这封“福音书”,愁嫁的两个女儿中终于有个青年在看完信后,答应娶二女儿为妻,我们想想,这让做母亲的克拉丽斯多么高兴啊!
  当做嫂子的从心底喊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并热情地期待他的早日到来时,于勒竟给大家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他又一次穷困潦倒,只能躲在轮船上卖牡蛎为生。昔日美好的期待和美好的家庭梦想顿时被眼前这个穷汉给毁了,怎不令克拉丽斯怨恨愤怒,她心底的旧怨新仇一齐发作,于是痛骂于勒是“贼”是“流氓”是“讨饭的”,以解心头之恨。给人送来无尽的希望,又让人瞬间彻底绝望;给人制造大喜,又给人制造大悲,备尝生活的艰辛的克拉丽斯,怎能对于勒如此的“捉弄”(尽管是源于于勒的命运多舛)无动于衷?我们再想想这个残酷的现实,菲利普夫妇还得隐瞒住女儿女婿,以防已成的婚姻一夜破裂,这得忍受多大的痛苦!所以,我想,我们善良的读者应该同情理解克拉丽斯。
  再说,于勒我们除了给予他同情,就不该谴责他吗?他曾是那么的放荡不羁,玩世败家;既然后来发了财,为什么不把欠人的钱及时寄回,而自己却急着去南美作长期旅行?可见于勒的玩性不改是其本性,难怪克拉丽斯担心于勒会“回来吃咱们”。
  我同情菲利普夫人——克拉丽丝,还缘于我的母亲情结。我的母亲大半辈子过着十分辛劳却穷苦的生活,她起早贪黑地种田打柴,手脚勤快地养猪养鸡,却曾总是供不上儿女们的吃穿,为了养活一大家子,她精打细算:破衣烂衫做成浆布纳鞋底,一双鞋,老大穿新,老二穿旧,补补缀缀老三穿;晚上洗脚,半盆热水,喊来全家一齐泡,图的是省下几把柴火;煮饭和上萝卜山芋,为的是省下来半碗米粒;孩子们的书包自做的,铅笔头套上长竹管用,拾回的烂菜叶腌制成酸菜……不这样勤俭持家,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哪能把我们众兄妹们养大成人?
  因此这位勤俭持家,虽冷血却精细而有主见的克拉丽丝,总能得到我的同情和理解。
  
  夏月中,教师,现居江苏姜堰。

其实克拉丽丝也应该得到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