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563

  

诗歌鉴赏面面观

◇ 冯 超

  随着江苏语文高考题目开放性的加强,高考中关于诗歌鉴赏的题目,将有可能让学生在言之成理的情形下,自己选择评价的内容和角度,来表达对作品的独特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
  难度。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
  
  一.注重平时积累
  
  平时,我们已接触了不少诗歌,这些诗歌是我们赏析诗歌的基础。依据考纲,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都是考查的重点,所以平时学习,就要从这几个方面下手分析所学诗歌,积累经验。对于所出现的同一类型的诗歌,争取能做到举一反三。还有要尽量多记背一些诗词,增加自己的诗词储备量,提高自己的文学品味和修养,增强自己在诗词鉴赏方面的语感,夯实基础。
  1.文体知识的积累。中国的古典诗歌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因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演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歌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偶、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歌的特点:高度概括性、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的积累。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掌握诗歌种类的特点,有助于整体上理解诗歌。如送别诗应注意谁送谁,表达的是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怀古诗一般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对人,表达缅怀之情;对事,表达昔盛今衰的感叹。战争诗和思乡诗,大多表现对战争的厌恶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借景抒情咏物言志诗多表现作者与众不同不愿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或表达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咏物言志一是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二是借景物表达自己的品质。
  3.语言特点的积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语言大致有这些类型:1、清新。其特点是选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其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 含蓄。其特点是重在言行,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4.诗歌意象的积累。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我们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5.表现手法的积累。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艺术手法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物咏怀、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用典等)。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画龙点睛、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曲笔逆笔、联想想象、语序倒置错位等。
  在充分积累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了解鉴赏的步骤。
  
  二.鉴赏诗歌的步骤
  
  1.从作者入手,了解经历,知人论世,关注背景。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以了解作者的经历生平,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标题或是诗歌的灵魂,或是诗歌的线索,它暗示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体现诗人的匠心。诗歌或是点明或暗示情感,如杜甫《恨别》中的“恨”,沈如筠《闺怨》中的“怨”,柳中庸《征人怨》中的“怨”,直接点明诗人的情感。要么直接描写对象,要么透露所写的事情或背景,如陈子昂的《春夜送友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从标题的“送”字可看出是送别诗。送别诗往往写的是诗人送别时所见所想所感,表达作者依依不舍之情,或抒发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
  3.从诗歌意象赏析,悟出诗情。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赏析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
  诗歌中的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但这些意象又不再是单纯的景和物了,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使这些物象附着上某些特点,这些独特的物象实际上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两句诗,作者所写的物象是“雨”和“楚山”,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寒”和“孤”,这些特点就是作者孤寂心情的体现。又如柳宗元《江雪》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两句诗的“舟”和“江雪”也有“孤”和“寒”的特点,作者孤独的心情从这些物象很容易体会到。把握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特点,就不难理解作者的情感了。
  4.把握词的含义,体会诗人诗中所炼之意。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寄托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
  5.留意诗歌下提供的“注”。诗歌的“注”对于鉴赏诗歌也是一个好的提示。在鉴赏时,凡是有“注”的地方,我们一定要重视。既然出题者有意将“注”附在诗歌后面,肯定是有某种目的,要么是某些词句太难,“注”用来解释;要么是介绍作者写作时的背景。这两点对于鉴赏诗歌是很有帮助的。解释词句,为我们理解内容扫除障碍;背景介绍,使我们能够身临其境体会作者的情感。总之,诗歌的“注”为我们鉴赏诗歌起到了一个提示的作用,为进一步鉴赏诗歌打下基础。它是理解和把握诗歌的又一把钥匙。
  在积累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也掌握了鉴赏的步骤,如果熟知一些答题技巧的话,做起题目来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熟知一些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基本规律: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5、如果题目要你“简析”,则可按2的方式回答。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从考试上来看,阅卷教师往往也喜欢那些卷面清洁、表达严谨,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卷宗。
  卷面清洁的要求不必细说。考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语言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要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应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明确的样式。
  逻辑合理,指的是使你的见解应自圆其说。
  在现在的应试教育中,想要提高自己的诗歌赏析能力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只要多读、多背一些诗歌,掌握一些赏析方法,就基本上能够较为正确地赏析诗歌了。
  
  冯超,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诗歌鉴赏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