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分析、研究教学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逐步革新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艰巨使命。作为奋战在讲台上的一线教师,我们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冷静地思考,理性地对待,绝不能一味盲从。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曾有过一些盲从,有过一些困惑、思考和体会,今天把它写下来,与大家商讨。
一.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了感悟在阅读中的地位,但是,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
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学生往往是内心感悟而不知如何表达,通过适当的语言训练分析,有益于他们对文本感悟的深入。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展开口语训练,“做到我口表我心”;可以给学生文字材料,要求他们写出读后感,“做到我手写我心”。要鼓励学生多开口、多动手,这样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高中生的阅读既要有形象性的感受,又要有理性的思考,这样才有可能深入的理解文本。而我们的一些学生只愿意感受,却不愿意动脑筋思考,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一般意义上的感悟只是阅读任务的一部分。仅仅依靠感悟,高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课本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但我们今天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
我认为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让学生读懂文本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作者的立场之上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融入自己的想法,提高语文素养,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可现在极端淡化文本阅读的教学,不进入课文的内部世界,也就谈不上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阅读时间不足,解读不够深入,缺少内在体验,浮光掠影,不作深入探究,这样的课堂虽然好看又有什么用呢?我们的学生读不懂文本,光有所谓的理论而不会分析,言之无物,假话空话套话一大堆,这完全是语文的悲哀。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要让学生说话,说出他们对文本的感悟,多思考、多体会、多表达,不怕出错就怕不做,不求热闹但求成效。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这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
语文课堂上,许多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各种意见,无法做出恰当的评价,更不用说什么点拔引导了。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功底,要不断的学习,要扎扎实实的备课,语文老师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我们绝不能在课堂教学中失去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既要传授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给学生,这样学生的表达才会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又要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活跃学生的思维;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又要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可盲目的认为学生说的都是对的;我们既要和学生平等交流,又要点拔引导学生。
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教师对学生应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教师要大胆做出评价。从专业的角度,从认知的高度,从思想的深度,全面的指导学生,以理服人,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上三点,只是我近年来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蓝琼,段维,教师,现居湖北黄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