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2期 ID: 156614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合理定位

◇ 徐世明 许淑萍

  近年,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在语文教学中业已成为语文同仁努力达成的共识,并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是,声势浩大的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它应引发我们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尤其是应用研究的定位问题。
  
  一.离位——问题的剖析
  
  多媒体的优势首先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但我们更应该认识和研究多媒体的其他特点,如它的交互性、智能化以及它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教学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形象直观仅仅是浅层表象,“电子板书”“多媒体文字”在计算机运用的初级阶段是有意义的。
  实际上,语文学科的内容极其丰富,尤其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并非一个画面、一幅情景所能表达及包含的。不可否认,恰当的使用高品质、多元化的媒体信息可以给教学锦上添花。但是,切切不可为简单的“描绘形象”而去对文学作品机械地“诠释图解”,画蛇添足只会破坏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不恰当的运用可能导致非预期的效果。
  
  二.定位——问题的思考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教学,要发挥其潜能,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及制约。对教师而言,当务之急便是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深入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及作用,以更好地利用这一现代技术手段。
  (一)工具论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日益深入。近年来,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另一发展,是成为教学过程中一种辅助学生学习的有效的认知工具。
  对此,有三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认知工具思想的提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认知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与,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认知工具的思想核心在于将学生放在认知主体的地位上。
  其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多媒体信息系统的优越性在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具体表现为:不仅能扩充学习者的信息量,而且能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结;提供自我验证的功能;提供相对真实的学习任务环境;提供一种非常容易的信息重组、变动以及任意组合的功能,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迁移、巩固。
  其三,由于认知工具的理论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之上,因此它把重点放在思维技术以及思维环境的开发上,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1)所创设的情景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某项知识及技能。
  (2)注重激发学习者探索的主动性,并提供帮助。
  (3)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相对应。
  因此,将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应有一定的原则,如:在学生与实际的教学之间建立缓冲区;提供支持自主学习的学习背景;在学习活动中体现学习需求等等。
  “有效的认知工具”思想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的新理念。有它的指导,我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遵循学习者的发展规律,科学选择教学设计方法,更有利于学习者的培养和发展。
  (二)能力说
  在“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中,重要的核心课题之一是如何培养新一代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这也是我们对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定位”问题要着重思考的第二方面。
  “信息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及新信息的创造与传递能力。2.信息化对信息化社会及人类影响的理解。3.信息伦理。4.信息科学基础及信息手段特点的理解、操作和能力的培养。
  
  三.复位——问题的探究
  
  更新换代迅猛的硬件环境,丰富多彩的软件及教学资源,若不能真正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服务,我们整体研究的效果将会大大削弱。“硬件”“软件”“应用”三者之间是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必须尽快改变三者间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的局面。因此,“复位”的含义,就在于强调语文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在于新型学习模式的探索。
  
  徐世明,许淑萍,教师,现居湖北阳新。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