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49

[ 陈思 文选 ]   

校园文学创作与网络传播

◇ 陈思

  一、校园文学传播媒介的历史演变
  
  “校园文学”究竟起于何时,直至目前尚无人考证。但“已有长久发展的历史”[1]却是早有人说过了的。
  从宏观上来讲,校园文学指的是校内人员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那些校外作者创作的反映校园文化、生活的文学作品;从中观上来讲,校园文学指的是处于校园时代的教师或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从微观上来讲,校园文学尤指学生创作的文学作品。由于校园里有着与外界不同的特殊的年龄环境和人文环境,所以这些文学作品也就具有与别的文学不同的青春气息和人文气息,其中,阳光活力、积极向上是校园文学最显著的特点。
  从广义的定义来看,校园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类型的最大特征就是创作者身处校园时代或者作品内容是描写校园生活的。因此,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校园文学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学校的创办是校园文学诞生的前提条件。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代最早的学校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五帝时代的学校,称为“成均”;另一种是虞舜时代的学校,称为“庠”。这两种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文学相差甚远,分别是以乐教和生产、生活经验为主。[2]既然学校的产生并没有立刻引起校园文学的创作,那么校园文学究竟是在什么时期诞生、发展以及成熟的呢?
  经过夏代学校的军事教育,商代学校的习礼、习武教育以及西周学校的“六艺”教育之后,到春秋时期的私学兴办阶段,校园文学可以说是初见雏形。在早期的私学创办者中,最杰出的无疑是孔子。当时的思想传播主要是靠口语传播,这也沿袭了孔子“述而不著”的理念。作为传播形态其中的一种,校园文学起初也是通过口语来进行传播的。其中流传至今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应该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论语》。在随后的几百年内,口语传播和手抄传播一直是校园文学的主要传播方式。直到宋朝时期,毕昇发展、完善铜版印刷,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校园文学进入了新的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古代书院的产生也让校园文学得到更大的发展。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的重建人朱熹便是这一时期的校园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从南宋书院的复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800多年的历史中,还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校园文学作家和校园文学作品。
  1876年,能够远距离传送声音的电话发明了;1895年,电影诞生;1920年,世界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开始播音;1936年,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BBC开始传送电视节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广播、电视这样的大众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使得人们的眼睛和耳朵都得到了全面的延伸,这同样也使得校园文学的创作得到了更为广泛和高效的信息资源。广播电视带动的娱乐消费文化,让校园文学在学校中的影响也更为广泛,比如在校园广播中,播音员朗读校园中同学们创作的优秀的校园文学作品;在学校TV工作室,同学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学活动,如演讲比赛、剧本创作大赛等。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的飞速发展给校园文学带来了全新的震撼。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拥有的先进的技术能让校园文学创作者充分表达自己带有个性的情感,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开始喜欢到网络上创作校园文学。
  
  二、校园文学的网络传播形态
  
  校园文学可以通过多种形态来进行网络传播,具体概括起来有三种形态较为常见和流行,它们分别是专业的文学网站、BBS(聊天室)和个人博客。
  1.专业的文学网站
  文学网站一般是由文字机构、文学社团、文化公司或文学网民个人建立,专门以传播与发布文学信息为主,它是文学在网络虚拟空间的集散地,同时也是校园文学在网络上传播的具体载体。2008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8年1月,中国网站数量已达到150万。这些网站中增长最快的是.CN下的网站数,目前的数量已经达到100.6万个,.CN下网站首次超过百万,占到中国网站数的66.9%。[3]通过百度搜索引擎的强大的搜索功能,以关键词方式查询,得出的文学网站的相关网页数是5780万个,校园文学网站的相关网页数是346万个。[4]通过 “搜狗”网站网页评级功能搜索查询得知,其精选的文学网站就有60392个。[5]
  文学网站(校园文学网站)是校园文学在网络上传播的主要聚散地,其内容十分丰富,内容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传统纸质校园文学的电子版本;2.网络原创校园文学;3.其它有关校园文学的信息。这三种内容在不同文学网站都有其分类和排序。
  文学网站中不仅有专门的校园文学栏目,而且其它栏目也有校内师生的创作,如原创文学、另类文学、轻松文学、诗歌、散文等。这些栏目集中收集了一些之前创作的纸质校园文学,新的校园文学作品也可以随时随地地被创作以供网友阅读及评价。当然除了提供创作和阅读校园文学作品的平台之外,文学网站还专门提供了一些关于校园文学写作现状的介绍以及一些校园文学活动举办的通知等相关信息。
  2.BBS、网络聊天室
  在网络传播中,BBS和聊天室是两个不可忽视的领域,人们可以通过发表文章的形式向其他人传递信息。同时BBS和聊天室都可以进行一对一、一对多以及多对多的传播模式,为广大网民所喜爱。
  BBS,即电子公告牌,具有传播群体性、主题多样性、言论自由性、把关隐形性和信息真实性五大特征。传播群体性是指人们由于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围绕共同话题进行大规模的群体探讨;主题多样性是指BBS中有各式各样的主题供网民选择,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当今社会尤为关注的和时尚的话题;言论自由性是指在BBS论坛中可以发表开放性或公共性的话题,这也是吸引大多数人愿意在BBS上表达观点的理由之一;把关隐形性是指网民可以在BBS上自由发表言论,但BBS中的版主也会针对一些带有谣言或诽谤性质的文章进行删除以实行其“把关人”的责任;信息真实性只指由于网络的匿名特征,这里的言论表达往往比传统大众传播“把关”机制下的言论表达更为真实、可信。网络中的BBS有许多种,根据具体内容划分,有体育BBS、音乐BBS、文学BBS、经济BBS等等;根据所处背景划分,有校园BBS、政府BBS、企业BBS、民间或个人BBS等。其中校园BBS是BBS领域中的老大哥,在这里,老师和同学就校园中各种事情进行交流,如校园生活、校园管理、学术研究等,因而,校园BBS也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代表之一。在校园BBS中,校园文学占有一席之地,吸引了许多热爱文学的师生来此创作。例如,北京大学的“未名BBS”、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南京大学的“小百合”等发展较为成熟的BBS。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更多文学爱好者的加入,BBS中的校园文学会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近年来,网络聊天室在我国已经成为服务网民的一项重要的内容,通过聊天室,许多相隔千里的人们实现了从陌生到相知的愿望。由于网络聊天室中版块名称的限定,在相应版块中,绝大多数的话题都是与此项主题相关的。比如,在网络聊天室的校园文学版块里,网民可以互相交流写作心得,互相推荐、欣赏优秀校园文学作品。因为有着共同的爱好,大家会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也是优于BBS中看得多、回得少的现象。网络聊天室是网络中的虚拟空间和社区,在这里进行的传播既有网络传播的特性,又保留着现实中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某些特性,是一种独特空间中进行的独特的传播类型,具体特性有:很强的人际传播性,信息流动不稳定性,极强的网民互动性,延时的传播同步性,把关作用消失性等。[6]
  3.个人博客——新兴的传播形态
  2004年以来,博客——一种采用简便的软件生成的个人主页,能够按照时间顺序不断更新、实现个人信息的历时积累和传播的互联网个人出版方式,并由于其突破了以往个人网站建设的技术和资金壁垒,在我国进入了迅猛的发展时期。2007年12月2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平均每30个中国人、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博客市场的增长迅速,其中,活跃博客作者数量占博客作者总数的36%,近1700万人;活跃博客用户的有效博客空间数为2875万个。[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大的门户网站几乎都开设了博客专栏,用户更新博客比例较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个人空间的网民比例为23.5%,规模达到4,935万。[8]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2008年1月8日发布的《Netguide2008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9]相关市场分析显示,2007年中国联网用户使用频次最多的互联网服务和应用中,博客以9.2%名列第三,成为许多用户使用频繁的基本应用之一,其中排列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浏览新闻(38.8%)和收发电子邮件(11%)。
  博客之所以成为频繁使用的互联网服务基本应用之一,是和其本身的技术特质分不开的。博客主页的创作和管理,是通过作者操作后台界面来完成的,它包括博客内容创作技术、博客互动技术和博客内容聚合技术。许多网民通过这些技术,灵活地使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传播符号,设计个性化页面,将博客打造成为其表达个性的空间。博客中倒序排列日志的的特点,还将博客主页建设成为个人思想和生活的“活的历史”。这也是校园文学为什么能在博客中广泛传播并受到喜爱的原因。在博客互动技术中,即时评论便于博客了解访客对文章的评价和建议以及促进博客和访客的交流,链接便于访客阅读相关文章或访问博客推荐的其他博客主页,引用通告则能加强引用者和被引用者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流量统计更能激励作者进行博客写作和吸引访客的访问。博客主页所使用的TAG技术以用户自己设定的关键词来分类,这区别于传统网站是以网站技术人员来进行关键词分类,RSS技术则是消除上网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提高网民对博客内容的浏览和利用效率。[10]
  
  三、校园文学的网络传播特点
  
  1.校园文学的创作者(传播者)与阅读者(受众)之间身份的转换
  在印刷传播时代,校园文学创作者将各自的文学作品通过为数不多的印刷机构向外部传播,他们所面对的是为数不多的、阶层和地区都较密集的阅读群体。相对而言,当时的校园文学的传阅范围是比较小的,关于作品的评价也是比较单向的,阅读者也没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渠道,不能和创作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种单向的传播是非常不平等的。进入网络传播时代后,校园文学的创作者和阅读者之间的身份发生了转换,创作者并不是唯一的信息发布者了,在文学作品传播的过程中,阅读者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自己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创作,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从阅读者的身份转换为创作者的身份。这种转换不仅提高了阅读者本身的兴趣,对于创作者而言,也是一种获得评价进而改进的途径。
  从心理角度来分析,这也是校园文学创作者与阅读者消遣心理、宣泄心理、交流心理和自我实现心理的体现。借助于网络的互动性和虚拟性,消遣功能在网络时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开发,人们在上网冲浪过程中,单纯地消遣解闷、追求精神刺激已成为一种时尚。创作和阅读校园文学也是宣泄的方法之一。任何人都会面临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种种压力,由于校园文学作品具有不同于别的文学的青春气息和人文气息,因此它就成了人们调节情绪,稳定心态的有效方法。事实上,传统媒体及大型商业门户所进行的网络传播仍然是由职业传播者把关,因此网民就希望通过一些表达思想的文学作品来与其他网民进行交流。校园文学博客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中介。当然,在创作、阅读、评价校园文学博客的过程中,除了能消遣、宣泄和交流,还是实现自我的过程。网络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人们拥有了巨大的发言权和巨大的满足感。其他网友的评价以及总阅读量都会影响创作者的心理,使他们在满足心理的同时,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进步。
  2.校园文学网络传播的把关机制分析
  “把关”是大众传播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其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在社会信息传播中,我们通常将记者和编辑作为“把关人”,他们决定着人们看什么,读什么。但是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一个没有“把关人”的自由信息时代。[11]其实,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校园文学传播者而言,每一次作品的发布都是一次“把关”的过程。只不过,随着网络知识和应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普通网民替代了之前为数不多的记者和编辑,自动地成为了“把关人”。因此,校园文学网络传播并不是没有“把关人”的时代,把关也并没有消失,而是将把关权力自主地转移给教师和学生。每天急速增长的网络信息让人们很难有效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人数有限的“专门”把关人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亲自对每条信息进行把关,这是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面对信息污染严重的网络信息,信息传播者还应当提高其把关人的素质。
  3.全球化对校园文学发展的影响
  全球化无疑是今天我们所处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而且呈现出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传播的大发展,人们的价值选择、生活方式和知识兴趣都趋于多元。全球化理论,虽然来自于经济学和金融学界,但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文化全球化现象实际上是国际性的后现代主义的衍生物。[12]在信息大背景下,互联网的使用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其中,全球化的网络传播对校园文学发展的影响是直接而且显著的。
  首先,网络传播全球化的特征改变了校园文学传播途径狭窄的情形。之前校园文学的传播大部分都局限在校园内部以及一些专门的期刊杂志上,而如今的校园文学可以在网络这一巨大平台上进行世界范围的传播,与此同时,校园文学的创作受到了更为多元的文化观、价值观的冲击,让作品内容与形式都更加接近世界发展的轨道。
  其次,校园文学的写作主体可通过网络极强的互动性,与其他写作主体和写作客体进行互动,换句话说,网络传播中的对话精神有利于校园文学的创作和评价,促使校园文学的进步。而且这种对话使平等、自由的思想流动成为可能,使人们的创造力和洞察力得以激发,进而成为彼此提升的思想平台。[13]
  因此,全球化、多元性、互动性、平等性、自由性等网络传播的特征都将会促使校园文学成为当下人们越来越喜爱的文学样式。
  
  注释:
  [1]吴欢章:《跨世纪的青春歌声——谈<校园诗歌>》,《校园诗歌》,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2]俞启定:《中国教育简史》,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12页。
  [3][8]2008年1月CNNIC发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2008年3月10日查询。
  [4]依据百度搜索引擎查询的结果,http://up.baidu.com,2008年3月10日查询。
  [5]搜狗网站搜索引擎:http://www.sogou.com/c006/c006.html.2008年3月10查询。
  [6]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7-89页。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tml/Dir/2007/12/26/4948.htm,2008年3月18日查询。
  [9]http://tech.sina.com.cn/focus/2007_GUIDE2008/index.Shtml,2008年3月12日查询。
  [10]刘津:《博客传播》,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15页。
  [11]李希光:《跨媒体新闻的悖论(上)》,http://www.263group.com/chuanmei/65.Htm.
  [12]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1页。
  [13]闵惠泉:《对话意义的诠释》,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陈思 浙江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325035)

校园文学创作与网络传播
目录

  •  / 肖阳 赵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