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名篇《项链》可谓尽人皆知,教学的目标是要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个性特征以及挖掘小说的主旨——小资产阶级虚荣心乃悲剧之根这三个方面。教师是全面分析还是按点突破呢?在备课时,我感到这些常规教法都难免让学生生厌,于是我认真研读文本,发现小说在塑造人物、揭示主旨的过程中,是以一根项链的借还为经线,以马蒂尔德的不幸为纬线,并且始终运用对比手法来加以表现的。于是,我便以对比的架构来设计板书,从而收到了明显的教学效果。我的板书设计思路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在小说的铺叙交代部分,作者将女主人公鲜明的个性特点呈现给读者——现实的寒伧与梦想的奢华。现实中的马蒂尔德明明过的是很寒伧的小职员家庭的生活,但她却很不安于现状,而是因自己也有一副天生丽质便幻想过贵妇人的生活,看着家中破旧的摆设便联想到那些豪华的陈设,看着家中那可怜的女仆,便想着贵族家中穿着考究的仆人,甚至幻想那种富贵悠闲而又浪漫的贵妇生活。小说之所以在开篇就能让读者对女主人公留下深刻的印象,主要应当归功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接下来是舞会来临时,马蒂尔德与她的丈夫路瓦栽的表现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路瓦栽是欢天喜地地讨好马蒂尔德,而马蒂尔德则因没有像样的首饰赴会而闷闷不乐。于是便去向其好友——贵妇佛莱思节夫人借项链,在借项链时,马蒂尔德面对好友那满箱的珠宝表现出既犹豫又担心的神色,而佛莱思节夫人则显得爽快大方。这一细节,既显出佛莱思节的富有,又显出她根本没把那假项链当回事。接下来是舞会的狂欢与陶醉,在项链丢失之前,马蒂尔德是完全沉浸在兴奋与狂欢之中,俨然是一个骄傲的皇后。而丢失项链后看,则恐怖得如坠无底深渊。这一对比也是整个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分水岭。
接下来便是漫长的十年赔项链阶段。在这一艰辛的过程中,马蒂尔德非但没有醒悟,相反却念念不忘十年前的那次舞会的快乐,真可谓“咽着菜根苦,不忘旧梦甜”。这一对比更加深刻地揭示了马蒂尔德的虚荣心之重。十年的还债生活终于熬到头了,当无债一身轻的马蒂尔德第一次来到公园溜达时,一连串更加强烈的对比映入读者的眼帘:马蒂尔德的寒酸苍老与佛莱思节夫人的富贵娇嫩,听到项链真相之前的那份轻松自得与听到真相之后的惊诧莫名……至此,故事方到高潮,这一高潮正是通过前面的层层对比形成的,也正是这层层的对比,才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推到了顶点,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撼。
至此,我又以一幅对联对小说内容加以概括:嫌穷慕富赝品项链花去金钱三万六,乐极悲生片刻虚荣换来心酸整十年。
这样的设计,一堂课下来,既感到授课思路清晰,又感到中心突出,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附板书)
赵爱东,教师,现居江苏沭阳。
[附]板书
项 链
[法]莫泊桑
铺叙——舞会来临——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还项链——真相大白
现 梦 欢 闷 犹 爽 陶 惊 饱 不 寒 富 如 晴
实 幻 天 闷 豫 快 醉 恐 尝 忘 酸 贵 释 天
寒 奢 喜 不 担 大 忘 万 艰 旧 苍 娇 重 霹
伧 华 地 乐 心 方 形 状 辛 梦 老 嫩 负 雳
(乐)———— 对比 ———— (悲)
嫌穷慕富赝品项链花去金钱三万六 乐极悲生片刻虚荣换来心酸整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