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077

[ 王均江 文选 ]   

三点导读

◇ 王均江

  内蒙青年女作家史雁飞的微型小说《青花瓷瓶》通过叙述小男孩数九寒天冒着大雪到当铺当“青花瓷瓶”,典当行老板明明知道这个青花瓷瓶是个赝品,并不值钱,当他得知小男孩急需要钱为母亲治病的情况,收下花瓷瓶付给了小男孩“救命钱”的故事,表现了店老板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小说虽然结构简单却很精致,语言平实却极富感染力。
  题目“青花瓷瓶”如线串珠,将小男孩到典行典当“青花瓷瓶”、老板娘疑惑地观看“瓷瓶”、店老板收下瓷瓶付给小孩为母亲治病的“救命钱”等镜头连缀成篇。结尾“少妇带着小男孩来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用了以虚写实的笔法,既照应了前文,解开了悬念,又点明了小说的主旨,真可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仅大大浓缩了小说语言的篇幅,也给读者留下了空白,留下了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称得上是本文最大美点。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颇俱特色。开篇“雪下得很大,也很急,街道上空空的,没有几个人……”,“一朵朵大的雪花翻着落在男孩的额头上”等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凄清、冷寂的氛围,为小男孩怀揣瓷瓶忐忑不安地到典当行作了很好铺垫。“又是一个春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照得人暖洋洋的。”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文的环境描写再次印证了这一道理。史雁飞的小小说很注重人物描写,本文中“男孩很瘦,穿得单薄,头带一顶破旧的绵帽,由于帽顶落了积雪,使得男孩脸更加瘦小……”,“那是一个青花瓷瓶,立刻引起了当铺老板的警觉”,“啊!青花瓷瓶?你是从哪弄来的?”“男孩变得更加局促起来,眼神中藏着遮掩不住的慌乱……”。以上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综合运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十分自然地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小男孩父亲早已去逝,母亲又得了肺痨,而他只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不知道该怎么办”。文章写到此处,一个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过早承受家庭困窘生活重压的弱者,是那样脆弱,内心的局促折射出孩童涉世未深的惶恐,童气未脱的羞怯。
  
  如何理解“伏笔和照应”是本文的难点。
  伏笔,说简单一点就是一个“伏”和“应”的关系,或者说“放”和“收”,大体上,我们可以把伏分成两类:“明伏”和“暗伏”。明伏,顾名思义就是伏在明处,一出现就让所有人都明白这是个伏笔,如:老板娘拿着青花瓷瓶,上下左右地翻看。看着看着,忽然皱起了眉头,赶紧把花瓷瓶递给老板,老板接过青花瓷瓶,又翻来覆去仔细端详一会,没吭声……老板娘急了……嚷道:“你要做什么?你看仔细了,那瓷瓶……”
  所谓暗伏,就是和明伏相反,往往伏得隐蔽,不易被人察觉,只有到了“应”的时刻,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如老板温和地看着老板娘说:“我已经仔细看过了,没问题。把这花瓷瓶放到你的梳妆台上吧。”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暗藏玄机。试想如果“青花瓷瓶”是古董,老板能叫老板娘放到梳妆台上吗?言外之意,这是个工艺品罢了,或者说这只不过是个赝品罢了。
  伏笔最关键的还是在“应”上。伏得再巧妙,应得无力,这个伏笔别说精彩,甚至可以说是败笔!所以,“应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出人意料”。如小说的结尾,少妇带着小男孩远远地走来,走到当铺门口,少妇一下就跪下去了,当铺老板看见站在少妇身边的男孩,明白了一切。我们读者此时此刻不也和老板一样明白了一切吗?
  明暗结合,前后呼应,在故事方面又是精心布局,真可谓妙笔生花!
  
  
  1.本文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试举出几处并分析其作用。
  2.作者在小说中很巧妙地运用了伏笔的写作手法,请以一处为例分析其妙处。
  
  
  附:参考答案
  1.参见美点赏析。
  2.参见难点指津。

三点导读
目录

  • 觉醒 / 亨利.戴维.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