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富有情感、充满爱的火花的语言,可以撞击学生的心灵,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以激发学生的心志。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就像阳春白雪抚摸大地,就像六月天吹来一缕凉风。因此,把握好语文课堂中语言导向,如同“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我认为处理好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评价的语言导向性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文性为基点,还学生自尊
我就曾听过一个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这样处理学生,语言使用如下:
“不行了是吧,你就这点本事……”
“不学无术……”
“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自欺欺人的鬼把戏……”
“丢不丢人……”
“这一次,我就让你懂得什么叫耻辱……”
例子中的老师,在课堂上使用的那些“丰富多彩”语言,那是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感化学生吗?这和课标提出的人文性是何其大相近庭。暗示效应告诉我们: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个老师“精彩”的语言结果如何呢?很可能“感动”学生的一生,影响学生的一生,扼杀学生的一生。
二.以激励性为前提,还学生自信
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学生,这个学生一直是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扶贫”和“赤化”的对象。可是有一天上课时,他却很安分地趴在桌子上,让我感到惊诧而适应不了。看那样子,似乎受到不小打击,利用上课间隙,从侧面得知,原来不想听课的原因,是向班主任请假未获批准。看来,对班主任抵触情绪蛮重,并且已延伸到对我的抵触,尽管“事故”的“始作蛹者”不是我。
这时我没有惊动他,而是拿出一张纸条,上写,“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面都标志着前进的一步”(罗曼·罗兰),然后不经意间塞给了他。不一会,纸条起了“化学反应”,他腰板直了,清纯的双眼透出感激和求知的欲望。看来,我们之间对峙的局面化解了。
如果把握不好着力点,用罗曼·罗兰的话去激励他,师生间无形中造成了“隔膜”和“厚障壁”,产生了不自觉的对抗心理,搭建了难唱的“对台戏”。很难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反之当然就朝着“亲其师,信其道”方向发展了。
三.以情感性为支点,还学生活力
有一位老师上《最后的常春藤叶》一课,安排了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贝尔曼和苏艾两个角色去朗读一段对话,学生读完后,老师作了这样的评价:没什么感情,太平稳了,然后就让学生坐下去。当时我看了一下这两个学生,可以用“黯然失色”一词来概括。
我就想,这位老师如果采取另一种评价方式或许效果就不一样,比如说,这段对话你们读得很不错,读得很精彩,但朗读需要感情,如果你们两位再融入感情的话,效果一定会更好。
四.以灵活性为平台,还学生精彩
于漪老师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讲到“宇宙里有几万万颗恒星”一句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来:“几万万与几亿是一个意思,这里为什么用‘几万万’而不用‘几亿’呢?”这个学生刚一说完,全班同学就很不和谐地哄堂大笑,这个同学很尴尬地低下了头。这时,于漪老师就说:“噫,这个问题问得好,有哪个同学能谈一下吗?”“我认为‘万万’属于重叠词,这样用,提升了语言的韵味,增强了表达效果。”一个同学说道。“大家说他回答正确吗?”“正确!”“那么,我们这个知识哪里来的?”所有同学的目光刷地投向刚才提出问题的那个同学。那个同学脸腾地红了,看那情绪好像一下子从“地狱”飞到了“天堂”。
因此,一个有良好素质的语文教师,应该以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应该以对学生积极性评价为主要途径,应该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归宿。通过语言、情感和恰当的评价方式,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陈习杰,教师,现居江苏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