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地位上升,维权意识提高,表达欲望增强,普遍会借助媒体发表舆论、寻求帮助、宣传自我。然而大部分公民对报业运作并不了解,认为报纸是“包办”、“全能”;由于媒体工作者自身的疏忽等原因,导致见诸报端的文字给公民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从而引发一系列公民与媒体的纠纷。新时期公民仍需提高对媒体的认识,媒体也应注意改善自身运作机制,从而达到公民与媒体的关系往良性方向发展。
[关键词]公民与媒体;新问题;防范措施
传统的新闻传播是传者提供信息,受者接收信息。而今公民“传受双重化”,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是信息的提供者。现代公民善于借助报业发表舆论,以读者来信居多;也有公民向报纸寻求帮助,比如上访;还有的单位、个人借助报纸宣传自我,比如开展活动。但是公民对报业的运作还是知之甚少,有事就找媒体,以为媒体是“包办”,不能上报的还要怪媒体;而有时候媒体工作者由于自身的疏忽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公民的利益受损。要改善这些现状,公民自身需提高对报业的认识,媒体需加强防范意识。
一、新时期公民与媒体的关系
(一)以往公民与媒体的关系:受者与传者
不少新闻教材认为,新闻传播媒介的社会功能是:报道新闻、传播信息;表达意见、引导舆论;服务社会、指导生活;传播知识、普及教育;提供娱乐、裨益身心。①纸媒作为传播媒介的传统形式,囊括以上功能。新闻工作者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经过各方修改整合,最终见报。公民通过阅读要闻获知当前重大事件,通过阅读通知通告,为生产生活服务;通过浏览娱乐资讯,愉悦身心……这是目前大部分人所认为的公民与媒体关系,即受传者和传播者的关系。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的维权意识提高,表达欲望增强,加之目前媒体种类繁多,媒介融合趋势明显,公民发表舆论、寻求帮助、宣传自我的要求在媒体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借助于媒体也更便捷了。报刊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二)新时期公民与媒体的关系:互动互利关系
现今,公民与媒体的关系呈现更复杂的趋势。
首先,见诸报端的信息,有部分是公民提供的。现在,各大媒体都设有报料热线、报料邮箱等,鼓励公民发现新闻后及时向媒体提供。这种有偿的形式,使报业扩大消息源,也鼓励公民关注身边事,提升责任意识。《新京报》今年6月开通了QQ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在这个平台里,公民可以进行新闻报料、接受当日新闻、咨询等。可见公民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兼具媒体“助手”的角色。
其次,公民利用报刊发表舆论。网络论坛、博客等是公民发表心声的常见渠道。往往是针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发表见解。目前各大报刊普遍设有“读者来信”版块,公民可以就身边的现象进行评论,可以对一些现象提出意见和建议。这并不是新鲜的举措,但是就目前来看,报刊凭借其权威性和负责的态度,在公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且相较过去,报刊放宽了各种信件内容的限制,公民能更畅通的表达。
第三、单位或个人借助媒体宣传自我,期望得到关注。媒体当然不是公民任意摆布的宣传工具,媒体会根据事件的价值性来选择报道与否。比如对先进人物的报道,文章见报后能起到示范和教育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媒体不帮助宣传的同时也教育大众,并不与新闻理念冲突。
二、公民借助媒体引发的新问题以及解决方式
新时期公民与媒体形成良好互利关系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误解和纠纷。
第一,公民认为媒体是“包办”。公民有困难,首先不向相关部门寻求帮助,而是找媒体,希望媒体“曝光”。但是,媒体自身有其运作的机制和原则,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见报。如公民要求报道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若见报内容与公民要求不尽然相同,会遭到公民的指责。诸如此类,公民认为媒体是“全能”的宣传工具,并未弄清媒体的相关运作。
鉴于此,公民需普及有关报业运作的知识。报业有其制度和原则,新闻的选择依据新闻价值、报刊风格等因素而定,并不是所有新闻都能见报。
第二,见诸报端的文字使公民权益受损,媒体遭到到投诉。
新闻侵权的案例并不少见,公民原本借助媒体满足自身的要求,反而使自己利益受损。比如某市民积极向媒体揭发社会不良现象,文章发表后却遭到对方的威胁,原因可能是新闻工作者没有为市民隐去其姓名,也有可能是报道失实。或媒体本身按照公民的要求去报道,公民还是遭到负面影响。原因可能与当时的形势有关。诸如此类,给公民和媒体都带去了麻烦。
鉴于此,公民应转变观念,公开发表的文字也是有风险的,依据不同的情况,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如果是由于媒体的失误,应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于媒体,新闻侵权的原因大多为采访不踏实、评论失实、自身素质不够等,及时更正是必须的。从长远来看,媒体应提升业务素质,提高法律意识,改善运作制度。
公民与媒体之间还应加强互动与沟通,力求往良性关系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
[2]《浅析新闻损害名誉权的表示、构成和其预防》,
[3]唐晓丹,《受众与媒介关系新特征》,新闻前哨,2008年第6期
①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
作者简介:韦璐明,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7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