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30

[ 唐丽丽 文选 ]   

挣扎和觉醒

◇ 唐丽丽

  [摘要]海明威的短篇小说《雨中的猫》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通过描写女主人翁想拯救一只被雨淋的猫的前后经过,暗示了女性意识的挣扎和觉醒,同时也揭示了战后美国人精神世界的荒芜和迷茫,表达了作者对当代美国人的精神状况及人类命运的担忧。
  [关键词]雨中的猫;海明威;挣扎;觉醒;女性意识
  
  海明威是我国人民非常熟悉的美国作家,他的作品《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战地钟声》等是“迷茫的一代”的作品代表,其中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其实海明威除了善于表现男性的阳刚之气之外,也不乏对女性进行观察和描写。纵观海明威的作品发现“鲜明的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思想”。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极少数的以女性为主角的作品,小说充满女性意识,运用象征手法描写四个重要角色——女人、丈夫、猫和雨, 通过三个主要场景—找猫、讲猫、送猫, 传达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附属地位和女性渴望改变处境的强烈愿望。《雨中的猫》是海明威创作中以女性为主体、对女性表现得最为细腻最有感染力的一篇, 其中隐含着海明威对女性的理解和态度。《雨中的猫》不仅是这篇作品中女性境遇的隐喻,而且是他初期作品中女性们的隐喻。
  一、故事梗概和写作风格
  《雨中的猫》文中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对美国年轻夫妇,在雨季的时候来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度假,终日无事,无情无绪。大概也是在一起太久了,连对话都很机械,太太立在窗口,看见雨地里有一只被淋湿的猫颤抖着躲在露天的桌子下面,拼命的把身子缩紧,她就说我要去捉那只猫,它会被淋湿生病的,丈夫懒懒的只顾自己看书,也不搭理她。她就径自去寻那只猫,经过门房的时候旅馆的老板就和她说了些家常闲话,她喜欢这个男人,最低限度这是个认真听她说话的男人,那个女人去寻猫了,旅馆老板差人给她送来一把伞,可是她怎么找也找不到那只猫了,她回到房间,丈夫已经看完了书,在那儿闭目养神,并不正眼看她,她就在镜子前面坐下来,端详着自己,看看正面,看看侧面,看看前脑,看看脖子,把头发梳上去,又放下来,她对他说“我要把我的头发往后扎,在后脑结个髻,我要用自己的银器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要有一只猫,我一摸它,它就会呜呜的叫……”他粗暴的把她喝止了,她转过身去,仍旧望着窗外,喃喃自语“总之,我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有长头发,不能有任何有趣的生活,我总可以有只猫吧”,她的丈夫不仅没有认真听她的话,他甚至都懒得费唇舌敷衍她,这时有人敲门她去开门,侍女站在门口,抱着一只花斑猫,是旅馆老板送来的。
  海明威在谈到创作时曾说:“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要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如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其实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 简单地说,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鲜明的形象,把作者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地埋藏于形象之中,读者可通过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发掘作品的思想意义。海明威的这一“冰山”原则和简洁的写作风格在《雨中的猫》中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小说并没有描写这对美国夫妇的生活家庭,但可以明显地体会出妻子的孤独和丈夫的冷落。
  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它的容积很小,但是并没有因此稀释它的抒情气质,那种湿漉漉的倦意,还有那种磨损过度,用旧了的感情的疲软,让读者觉得贴心贴肺。海明威的作品都是很男人风格的,他最温软的作品也是“重负之下男人的优雅”。这篇小说中柔软的女性气质让读者很意外,在这篇小说中猫就暗示着一种彼岸生活的可能性,“如果我不能有长头发,不能有任何有趣的生活,我总可以有只猫吧”,如果我不能这样…那我总可以那样……吧,这个可能性就是给自己预留的阳光地。如果小说中没有那位只站在半明不暗的房间深处,向女人恭敬鞠躬,但不失庄重的老店主,恐怕这位年轻太太只会可怜那只猫,而不会有其它想法。看见站在暗处的他,年轻太太突然觉得自己很渺小,而且觉得身子像被绳索捆住似的不自在。这时她才发现,她过去不以为然的东西现在很重要。她要在自己的餐桌上吃饭,还要点上蜡烛;她要现在是春天;还要几件新衣服。而最关键的是,她要留长头发,并在脑后打一个可以摸得着的发髻。她不要现在这样,耳根被刮得光光的,像男孩子。于是她心里怀疑起反叛传统的价值和意义。也于是从可怜雨中的猫,慢慢变到可怜自己没有猫。她说:“……没有别的什么可以开开心的话,一只猫我总可以有吧。”
  二、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挣扎
  法国哲学家拉康有一个著名的“镜像”理论。既“镜像阶段就是通过我认同处于我之外的镜中形象,把自我构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肯定的形象的过程。” 拉康进一步表示所谓的镜像并不只限于真实的镜子,也包括周遭他人的眼光与其对自我的反映。换言之,拉康认为,个人主体的自我确立是在另一个对象化了的他人镜像关系中实现的。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正是以猫为参照物,才看清楚自身的处境。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生活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她想留长发,反映了她对幸福婚姻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实际上是她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不愿意留短发,她的内心在挣扎,在呐喊。而这种挣扎和觉醒是通过两种关系的隐喻来证实的。
  (一)妻子和猫
  海明威是一位爱猫的人,猫的特征和女人很像,所以女人和猫经常被联系在一起,尤其是一个孤寂的女人,身边似乎总是有一只猫相陪。小说中海明威并没有直接写女人的孤寂,但读者可以想象得到的。正如小说的开头所描写的那样:“他们是唯一一对留宿在旅店的美国客人”。“他们从房间里出出进进,经过楼梯时,一路上碰到的人他们都不认识。”绵绵不断的小雨使眼前的景致都变了样:冷冰冰的纪念碑,空荡荡的广场,滚滚嚎叫的海水,似乎是灰蒙蒙的水彩画。看画的人心情也受到了影响,变得忧郁而敏感,烘托出了女人的孤寂。在这样的心境下,她发现了一只猫。“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水淋淋的滴滴的绿色桌子下面。那只猫拼命要把身子缩紧,不让雨水滴着”。她决心下楼去捉那只猫,表面上是看那只猫可怜,实际上她潜意识地把猫的处境与自己的处境联系起来了。身处异国,由于下雨,不能外出,只能窝在旅店里。四周的人都不认识,也没有人和她聊天,唯一可以说话的对象---她的丈夫,却躺在床上读书。沉闷的环境,抑郁的心情,丈夫的冷漠,生活的不稳定,此时此刻的她多么像那只雨中躲在桌子下的猫呀?所以她捉猫的动作,表面上是帮助小猫摆脱淋雨的困境,实际上是潜意识地将自己的处境和猫的处境等同对待了,下楼救猫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救赎的宣泄。猫在雨中无助地蜷缩着让她联想到自己在痛苦的婚姻里所做的挣扎,万般无奈的她渴望丈夫的关爱理解却屡屡遭到对方的冷遇,因而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所以她决定冒雨去救它。实际这只是一种内心的挣扎,是她本能地对不幸婚姻束缚的一种挣扎,同时折射出她对正常婚姻生活的渴望。就连她自己也不知道她这样做的真正意图,就像后来她对她丈夫说的那样“我太想要那只猫了”。“她说,“我不知道我干吗那么想要那只猫,我要那只可怜的小猫。做一只呆在雨里的可怜的小猫,可不是什么有趣的事儿。”其实她真正渴望的并非是这只猫。妻子在和侍女说话时用正常语词“cat”,可是当她和丈夫谈话时,就改用儿语“kitty”。这折射出他们平日地位上的不平等,丈夫没能像旅馆老板一样平等地对待她。她内心渴望有一个幸福美满而平等的婚姻生活。所以笔者认为那只“被渴望的猫”代表了妻子心里的渴望:幸福的婚姻,得到丈夫的宠爱,像正常妇人那样有正常的家庭生活,留着长发在脑后打个结,用自己的餐具吃饭,春天里的几件新衣服。坐在腿上的哑哑学语的孩子。(笔者认为kitty能象征着哑哑学语的孩子)。
  (二)丈夫和旅店老板
  当年轻的美国太太下楼去找猫时,她看到了旅店老板,“他站在昏暗的房间那一头的写字台后面。这个太太喜欢他,她喜欢他听到任何怨言时那种非常认真的态度,他喜欢他那庄严的态度。他喜欢他愿意为她效劳的态度……,”一连的八个喜欢,突出美国女人的心理感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呢?这与下文中丈夫的态度形成反差,丈夫态度冷淡,没有语言上的抚慰,没有行动上的关切,做事敷衍。不像旅店老板客气的哈腰,礼貌的问候,谦恭的态度,还有无微不至的关切,差遣女仆雨中送伞,最后在找不到猫时派人送一只猫给她。旅店老板的尊重和关心唤起了女人对自身的认识,受到注意和尊重的反应,也是女性意识挣扎和觉醒的初步表现。之后,女人回到房间开始照镜子,开始注意自己的女性特征,不想留短发,觉得像个男孩子。男人说:“我喜欢这样子”,“可我对它厌烦了,样子像个男孩子,叫我很厌烦。”从这段话中,读者可以看出,尽管丈夫说他很喜欢女人现在这个发型,但女人内心已经开始挣扎,觉醒,要唤醒自己的女性意识,要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不再完全属于男人,丈夫的赞美不再能打动她的心,所以她不断地按自己的想法去说,“我还要用自己的银器来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服。”表明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浪漫温馨的追求;而她对猫,春天,长发的向往,则暗示出她对热情奔放,浪漫大胆,追求美好生活的要求。
  三、迷茫的精神挣扎
  尽管小说本身没有直接触及战争,但其所渗透的反战思想却十分明显。在见猫——寻猫——想猫——得猫”的简单情节里,渗透着对战争的厌恶及战争给人们精神世界所造成的伤害和绝望情绪,他们盲目的毫无目的地活着,同时也希望但盲目地寻找出路,“那位美国丈夫和太太躲进旅馆,以避开现实生活中的烦恼”。
  大多读者同情妻子的处境而责怪丈夫的不负责任。事实上这里的丈夫也很值得我们同情。他是战争的受害者,他曾满腔热情地参加战争,但战争却摧毁了他,现在他的精神世界一片荒凉。小说中作家对他对寄予了理解和同情,他也感到生活不如意,想有所改变,但却没有勇气和能力采取积极的行动,只得听之任之。保持平庸的现状。面对絮絮叨叨的妻子,他甚至都没有尝试着去说服劝导她,仅仅显示出自己的不耐烦。他的不耐烦其实正是他内心无能的挣扎、冷漠和懦弱的外露。这里的人物,除了丈夫有一个没有姓的十分普通的名字外,其余的人都没名没姓,而且没有明确的结尾,这似乎在暗示读者感情上的危机和冲突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普遍现象。可见海明威以简洁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勾勒出了战后美国失落一代人精神生活的缩影,体现出他对人和社会的深刻忧虑。
  四、结束语
  《雨中的猫》写于1920年间,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此时女性主义正揭起第一次高潮,作为一个关注现实问题的作家,海明威看到男权主义与女性思想的争斗,写出寓意深刻的短篇小说。文中女性意识的挣扎和觉醒暗示了当时的思潮趋向,迷茫一代的精神荒芜和颓废也是当时的一个社会普遍现象,体现了海明威对人和社会的深刻忧虑。
  
  参考文献:
  [1]海明威.雨中的猫[A].海明威短篇小说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
  [2]凤翔.雨中的猫:女性境遇的一个重要隐喻,张家口师专学报.2002(4).
  [3]贾艳萍,女人和猫——析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西安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9(6).
  [4]张龙海.海明威短篇小说的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U].当代外国文学,1998,(2).我希望能不做改动,务必保留中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全文发表。

挣扎和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