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代熟读经书,深谙教义,精通神学。哈代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与他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有着密切联系,其作品中大量地运用《圣经》的典故和意象,使作品透露出一股浓重的宗教气息。本文试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圣经》原型来揭示哈代的宗教思想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哈代;宗教思想;《德伯家的苔丝》;小说创作
托马斯·哈代( Thomas Hardy ,1840 - 1928)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出版了14 部长篇小说、4 部短篇小说、8 部诗集以及2 部戏剧,哈代的创作独特极具魄力,被誉为是“英国小说史上的莎士比亚”。托马斯·哈代出生于英国南部偏僻落后的多塞特一个具有浓厚宗教氛围的家庭,从小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熟读圣经,深谙教义,在神学方面有较深的底蕴。其父亲专门从事教堂的修缮工作, 同时也是当地教堂唱诗班的小提琴手, 哈代从小就跟随父亲出入教堂, 耳闻目染, 培养了自己的宗教感情。哈代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 对哈代的思想也很有影响。哈代从小学习拉丁文, 熟读《圣经》与古典文学, 希望将来成为传教布道的牧师。在主日学校与家乡牧师的熏陶和影响下, 他开始对基督教产生了浓厚兴趣。16岁时, 他在约翰·希克斯建筑事务所当学徒,同时还发奋攻读希腊文, 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研读《新约·圣经》。这段时间哈代笃信基督教,是他一生中的宗教狂热时期,他甚至决定毕生从事神职工作或进行神学方面的研究。虽然后来哈代的宗教思想发生了逆转,并且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对宗教产生怀疑之后创作的, 但是, 他在这些作品中仍然流露了对基督教古老传统的依恋和追忆。哈代的这种特殊的成长背景在他以后的文学创作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哈代在创作中大量巧妙地引用《圣经》原文或者运用《圣经》的典故和意象,使作品带有一股浓浓的宗教气息。作为哈代小说代表作的《德伯家的苔丝》一书有很多《圣经》的引文、典故和意象,作者或明或暗地借用《圣经》文化,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和文化意蕴。
在《苔丝》中哈代使用了大量的圣经原型,这些原型涉及小说的主题、人物、结构等。
一、主题上的圣经原型。
哈代在描写《苔丝》故事情节中使用了《圣经》中的“失乐园”、“救赎”和“再生”主题。“失乐园”的主题起源于《圣经》里亚当和夏娃的失乐园故事。苔丝就像夏娃一样,偷吃禁果之后失去了其欢乐的伊甸园。苔丝的故事即苔丝丧失其“乐园”的故事。在她被牧场主的儿子亚力克·斯托克- 德伯(Alec Stoke - D’urberville) 诱奸并怀孕之后,她丧失了她“天真”、“单纯”、“爱情”和“生命”的乐园。
故事的主人公——聪明伶俐、美丽善良的苔丝姑娘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她念完小学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便辍学回家帮助打理家务。由于经济上的窘迫,在其母亲的要求下她来到一个农场做工,在那里牧场主的儿子亚力克·斯托克- 德伯(Alec Stoke - D’urberville) 诱奸了她。后来她又到了一家牛奶厂做了挤奶女工,在这里她遇到了詹姆斯·克莱尔牧师(Reverend J ames Clare) 的儿子安吉尔·克莱尔(Angel Clare) ,两人很快坠入爱河并结了婚。苔丝在新婚之夜向安吉尔讲述了曾经失贞的经历,而其丈夫则自此认为苔丝是一个“不贞的女人”,不肯原谅她,并无情地抛弃了她独自一个人远离家门去了巴西。苔丝由一个失贞的女人变成了一个弃妇。百般无奈的她又来到了另一个农场打工, 然而命运捉弄人,那个奸污了她的亚力克此时却意外地出现在那里并再次对她进行百般纠缠,威逼利诱要求她做他的情妇。此刻苔丝家中的情况更是雪上加霜,父死母病,弟妹辍学,家人无家可归,而她一直苦苦等待的丈夫又杳无音讯。为了生存,苔丝万般无奈之下只好牺牲自己,做了亚力克的情妇与他同居生活。若干年后,远在巴西的安吉尔·克莱尔在历经了千辛万苦之后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了宽容,开始理解并接受了苔丝的过去,回家寻找他的妻子。当苔丝见到自己朝思暮想的丈夫出现在身边时,她真是百感交集,想到亚力克毁了她一生的幸福,她便杀了亚力克并与其丈夫一起潜逃。苔丝在与心爱的丈夫过了几天恩爱和睦的日子之后,最终被逮捕、审判并以谋杀罪名处以极刑。苔丝的乐园从此彻底地丧失了。
与“失乐园”密切相关的是苔丝的“救赎”以及由“救赎”而获得的“再生”。在圣经里,由于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从此他们就注定了要承受无尽的痛苦折磨来惩罚自己的罪行,在历经无数的磨难后获得再生。苔丝“乐园”的丧失缘于她所犯的所谓“原罪”和它导致的谋杀罪,而她所经历的“救赎”一漫长的身体和精神折磨一则是她为其所犯“原 罪”和谋杀罪必须付出的代价。在她被亚力克诱奸后,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继而被爱人抛弃,家人遭不幸,真是历尽了人间沧桑。通过“救赎”,苔丝最后获得了她来之不易的对引诱她的亚莱克、对丈夫安吉尔、对自我以及对社会更清醒的认识,由此她实际上获得了精神上的“再生”。因此,在最后因谋杀罪面临警察的逮捕时,苔丝显得异常平静,坦然地接受命运对自己的安排。
二、人物上的圣经原型。
与原型主题相呼应,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苔丝,安吉尔和亚莱克也被塑造成神话和《圣经》人物。苔丝一方面被描写成夏娃及异教女神,另一方面又被比作耶酥基督。哈代将苔丝比作夏娃,意在强调她的纯洁与无辜;将她比作耶酥基督,意在强调她的美好品德和悲惨命运;将她比作异教女神则强调了她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安吉尔的原型主要是太阳神阿波罗和基督教上帝。安吉尔的性格以及哈代对他的态度都是矛盾的。哈代将安吉尔比作太阳神阿波罗,揭示了安吉尔的双重性,即,他既给苔丝带来幸福,也给她带来灾难和毁灭,将安吉尔比作上帝,则表达了哈代对基督教的复杂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基督教既有仁慈的一面,也有惩罚的一面;正如对太阳神阿波罗的崇拜既带来生命,也带来毁灭一样,对上帝的信仰既给人慰藉,也使人遭受审判。亚莱克的原型则主要是《圣经》中的撒旦;哈代将其比作撒旦,揭示了其欺诈、邪恶的本质。
三、结构上的圣经原型。
在结构上,小说中存在两种原型,即“圆圈”型叙述结构和《圣经》悲剧结构。苔丝的经历呈现出几个“圆圈”;在每个圆圈的开头,她从一个新的起点开始,但在圆圈的结尾她又神秘地回到原来的状态或处境,甚至更悲惨的境地。同时,苔丝的生命历程又符合如下的《圣经》悲剧模式:陷入困境一作出选择一落入灾难一遭受痛苦一逐渐觉醒一最后毁灭。在情节方面,哈代采用了《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并将其转化为各种类型,即,苔丝和亚莱克之间明显的“外部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的“隐含冲突’,。苔丝的内心冲突使她对自己和安吉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安吉尔的内心冲突则使他最后摆脱了传统道德和基督教僵化与刻板的束缚,转而趋问于宽容与仁慈。另一方面,苔丝的内心冲突使她更具艺术魅力,安吉尔的内心冲突则进一步暴露了他性格上的双重性。
通过对原型的使用,哈代表达了他对维多利亚时代传统道德、基督教以及男权文化的尖锐批判与抨击;同时,这些原型也大大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和深刻性,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正是这种可读性、深刻性和丰富的内涵奠定了《苔丝》作为一部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伟大文学作品的基础。
宗教文化尤其是集中体现基督教思想的《圣经》文化,对整个西方的影响十分巨大,几乎所有文学大师都从中汲取营养,运用其典故、意象、思想。作为一个在浓郁的宗教环境中长大,熟谙宗教文化,熟悉《圣经》的作家, 哈代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这与他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哈代的宗教思想对他的创作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张中载,托马斯.哈代[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第二册)[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3]焦晓燕,哈代小说与基督教文化 ,南京师范大学,2007
[4]高凤云,托马斯·哈代对基督教的理性反叛和情感皈依,东北师范大学, 2006
作者简介:王美霞,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