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95

[ 陆丽娟 文选 ]   

在阅读教学中寻求美

◇ 陆丽娟

  [摘要]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学生身心的愉悦为基础,引导学生充分地体验作品的美。下面,我主要从作品的语言美,结构美,内容美三大方面来谈谈体验作品的美对学生阅读乐趣的培养,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学;中文教育;教学艺术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任何一篇优秀作品都是语言应用的典范,从作品中感受优美语言,是学生阅读兴趣的开始。语言的美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修辞手法的使用,叠字的使用,词语的准确使用等等。其一,修辞手法的使用,如朱自清笔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争”写活了。可见修辞手法的使用会使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而又含蓄隽永。其二,叠字的使用也会使文章特别是诗歌产生音乐美感,使其情感也会得到加深。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领略一二,此诗的开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里连用三个“轻轻的”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而且还写出了诗人只身悄悄而来,而又悄悄离开的情景,来的时候,谁也没有惊动,走的时候更不曾打扰了谁。这里诗人对康桥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结尾的两个“悄悄的”与开头的这三个“轻轻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词语的准确使用也能使文章语言显得很美,同时也能使文章所刻画的人物更加的生动,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的突出。如田晓菲笔下“纷纷扬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冰冻的湖面上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的笑声。”从视听角度描写肖像,其中“掷”和“迸溅”的准确使用,使一个活泼可爱,笑颜如花的女孩浮在读者眼前,确实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由此可见,对于优美的语言,师生一起去感受其丰富的内容,去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定能在学生心理产生强烈的共鸣,进而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
  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结构美。一篇文章,一部作品,如果有精巧的构思,会让学生积极跟随着作者进入文本,去感悟阅读的乐趣,进而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如:莫泊桑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情节波澜起伏,张弛有度,给人回味咀嚼的余地。当菲利浦一家久盼于勒而杳无音信时,作家笔锋一转,暂时抛开了情节主线而去写菲利浦一家外出旅游,让情节舒缓下来,而且舒缓中插入菲利浦想模仿漂亮太太吃牡蛎“文雅”而“高贵”的姿态,让人失笑,心情更加轻松。此后,奇峰突起,菲利浦发现卖牡蛎的小贩竟很像于勒,并惊恐地告诉妻子,这就把情节推向了高潮,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此时作家并没有揭开谜底,而是让心惊肉跳的菲利浦去找船长打探,使情节发展又暂时松弛。直到船长证实那个小贩确实就是于勒,情节似乎应该跌落了,不料作家又妙笔生花交代了菲利浦一家改乘另外的船只躲避于勒的行踪,把读者引入了沉思和回味之中。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感受到了作品的巧妙构思,这种精巧的构思不仅能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又能给学生写作以一定的启发,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再次,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大自然不但给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而且她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教师带领学生尽览大自然的美景,体会大自然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如吴均笔下“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富春江水,让读者感受到富春江水的清澈和富于变化的特点,特别是在感受“游鱼细石”时,所体会到的乐趣。同时富春江两岸群山高耸,争着向上的山势让读者体验到了雄壮美并为之震撼。然而群山中“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婉转的鸣叫”又给读者以含蓄美的享受。又如阅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教师和学生可以与徐志摩一起到英国剑桥大学欣赏那清新明艳的康河晚景,因为这里足以让你心驰神往。夕阳西沉,余辉给河畔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媚人的金黄,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艳温柔的新娘娇羞地立在那里。清清的河水滋润着软泥上的青荇,绿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欢快地舞蹈,骄傲地招呼着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与舒畅。再看“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唤起的是人们对七彩生活的遐思;“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燃起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浪漫和激情。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去感受康河那一幅幅优美动人的画面,体验那与康河惜别时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这样学生很容易对这些优美的自然景象和真挚的情感产生兴趣,进而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
  同时通过阅读,还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生活美。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具有无法估计的认知、欣赏和美感作用。在阅读中,学生能阅历上下五千年,驰骋纵横八万里。能聆听孔子的教诲,也能和郭沫若一起去感受一下“五·四”青年热血沸腾的激情,还能从居里夫人成就中吸取成功的经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真正的阅读是思考社会、思考人生的”。如魏巍笔下蔡芸芝老师,她关爱学生有如对待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的弟妹,充满爱意。她那温柔、善良,她那包容一切的无私的爱不正是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吗?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开发阅读资源的审美功能,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学习美,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阅读,进而使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品味得以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朱新春 2002年4月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朱慕菊 2003年4月
  
  作者简介:陆丽娟,宿迁市洋北中学。

在阅读教学中寻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