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主要有两个意思即“东边和西边”“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东西”,但“东西”有其文化意义,正是它的文化意义才使得这一词在历史上有其他一些不仅仅指方位的意思。
[关键词]东西;什物;文化意义
一、“东西”的基本含义:
“东”表示东边,东这一方位,许慎《说文》:“东,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说文通训定声》:“东方木也。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对于造字的人而言,在天则以日为参照,在地则以木为参照,故而东“从日在木中”。
“西”表示西边,西这一方位。许慎《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鸟栖,古文因以为东西之西。”“日在西方而鸟栖,栖必有木,西,显然也与日,木有关。且西由东而来,东西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反义词。
“东西”两字合为一词用早在春秋战国中的典籍中就出现过。
[东西]至日所出入。 《墨子》
[东西]南北,谁敢宁处? 《左传》
设洗,南北以堂深,[东西]当东荣。 《仪礼》
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 《管子》
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宾服。《韩非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东西”还主要是表示东边到西边这种基本的意思。可见“东西”在上古时期主要还是表示方位这一基本意义。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东西”也有了其引申义。
二、“东西”在历史上主要的意思 :
“东西”连用在历史上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意思:
1.指四方,到处,四处漂移不定。
先看以下几首诗:
唐·王梵志《近逢穷业至》诗:“东西无济着,到处即安居。”
唐·王梵志《耶娘年七十》诗:“耶娘年七十,不得远东西。”
唐·杜甫《无家别》诗:“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在许多书中对这些诗中出现的“东西”都解释为离散,逃离的意思。但更为准确的意思应该是指四方,指四方漂移无定处。
“东西”不仅仅指东面,西面而是泛指四方,是与人的认知和其文化含义有关的。
从人类认知上看,人类对东西的认知要先于南北。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念,空间域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其中东西南北的方位关系应该是人类最基本也是最朴素的空间认识。人们在确定东西南北方位时,选择的参照物通常是太阳升降的地方。这个参照物是固定不变的,也是最容易找到的。原始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最直接的感知就是日出日落,日出的一方为东方,日落的一方为西方。这一点从现在人们辨认方向上也可找到根据。人们在辨认方向时一般会首选太阳为参照物。所以在语言的四个基本方位词中,“东西”应是基础方位词,而“南北”是参照“东西”次生的方位词。所以很多时候都用“东西”来表示四方,而非用“南北”。
东西的文化含义大于南北的文化含义。“东”为主,“西”为客,例如汉语中的这些词:东道主,房东,股东,西席,西宾。此外在古代汉语中,东属阳,西属阴,故常用东称代男子,西称代女子。如“东宫”,指的是太子。“东床”、“东方骑”指的是女婿。“西子”、“西施”指的是古代的美女。“西厢”、“西楼”指的是女子的居所。梁武帝《拟明月照高楼》:“君如东扶景,妾如西柳烟。”范成大《归州竹枝歌》之一:“东邻男儿得湘累,西舍女儿生汉妃。”而南北却没有这些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经常用“东西”泛指四方,而非“南北”来泛指四方。所以“东西”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其基本义“从东到西”外,还有引申的“到处,四方,四方漂移无定处”的含义。
2.由东为主,西为宾,引指酒席之四座,再引指酒杯:
自古以来就是东表示主,西表示宾,何以如此?这与古人的民族心理有关。太阳东升西落,中国古人对自然有一种崇拜心理,在他们心目中,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给人送来温暖和光明的地方。因此,他们对东方怀有十分的敬意。
古人早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拜东方。《尚书·尧典》中有“寅宾日出”的记载,“寅”是恭敬之意,“宾”为祭名。古人将司春之神称为“东后”“东君”“东皇”“东帝”,因为春从东来,春从东生。古代每当春天来临时,要举行隆重的迎春典礼,这典礼要在东郊举行。《吕氏春秋·孟春纪》:“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
基于这一民族心理,“东”也就被赋于了比较尊贵的意思,就发展成主人的意思。汉语中的许多词汇都反映了这一点,如东人、东主、东司、东床、东坦、东宫、东家、东朝、东储、东方骑、东道主。而“西”自然成为代表宾客而非主人了。
所以东为主,西为宾。由于东为主,西为宾,“东西”合起来连用就有席上主宾之意,在酒席上自然就有酒席之四座的意思,慢慢的也就引申为酒杯之意,这也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这一意思大致是从宋朝开始有的。
例如 宋·王安石《寄程给事》诗:“舞急锦腰迎十八,酒酣金盏照东西。”
宋·黄庭坚《次韵吉老十小诗》:“佳人斗南北,美酒玉东西。”
宋·周密《武林旧事九·高宗幸张府节次略》:“宝器:玉东西杯一”
宋·秦观《次韵宋履中近谒大庆退食馆中》诗:“病来怕饮东西玉,老去惭陪大小山。”
关于玉东西,龙潜庵在《宋元语言词典》“玉东西”条中写到:“按:古以玉为酒卮,‘玉东西’当以玉制的东西为称,遂成专名。”
3.表示“什物”义
“东西”的“西”读为轻音时,“东西”就表示物件,表示什物。在现代汉语中“东西”表示物件,事物非常常见,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这是什么东西呀?”“买东西去。”“写写东西”。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生活”这个词,它既可指具体的事物也可指抽象的事物。那为何表方向的“东西”可以表示“事物”而同样表方向的“南北”却没有被用来表示什物。且“东西”用来表“什物”这一意义也是在唐宋以后才被普遍使用的。因为据语料库的资料显示,“东西”表“什物”的意思主要是在宋朝出现。
例如:“婆子道:物事自卖在人头,未得钱。……官人道:寻常交关钱物东西,何尝推许多日?”《简帖和尚》
每日间只是吓骗人东西,将来过日子。《错斩崔宁》
是一年前,也是赌输了,身边并无一文,夜间便去掏摸些东西。《错斩崔宁》
想你庶民之家,那得许多东西,却原来放线做贼。《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元明清以来东西表示什物的用法越来越普遍了,当时许多人就对这种现象非常感兴趣了,前人也对这一用法做过相关的解释:清翟灏《通俗编·器用》“东西”条:《兔园册》:明思陵谓词臣曰:“今市肆交易,止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此不待交易,故惟言东西。”古有玉东西,乃酒器名。《齐书·豫章王嶷传》:“上谓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於事亦济。’已谓物曰东西。物产四方而约言东西,正犹史纪四时,而约言春秋焉耳。”
这些典籍中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物产四方而约言东西”仍有一定的牵强性,东西指称物件与东市,西市有关这一说法有一定的可信性。元稹《估客乐》“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说的是唐朝长安当时有东市和西市,很多商人都聚集在此二市买卖货物,也就是说许多物件,什物都聚集在东市和西市,慢慢的人们就用“东市,西市”的简称“东西”来表示那些买卖的货物,再发展到后来“东西”就可以表示一切事物了,除了这一说法外, “东西”的什物类指称用法与中华文明发祥地的地理方位主要分布在古代中国的东、西两方也有关。中华文明起源以及光大于华山与泰山这两个地区,分别位于中国的东西部地区。中国新石器文化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两个地区,一个是以华山为中心的西部地区,其代表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文化。一个是以泰山为中心的东部文化,其代表是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而夏、周、秦、汉隋、唐六大王朝都是从关中征服关东的。唐朝以前,因为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处在以华山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文化意义上的现象或事物大都与“东、西”两个方位有关,因此“东、西”在频繁的使用过程中由单纯的表示方位的词语演变而逐渐取得了什物义,这与唐朝以后才出现的“东西”的什物义的时间轴也相吻合。
综上所述,“东西”这个词看似简单,从字面上看仅代表从东到西的意思,但受其文化意义的影响,“东西”又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赋于了其它意义:四方,酒杯,什物。
参考文献:
[1]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2]清翟灏《通俗编·器用》中华书局 1983
[3]清朱峻声《说文通训定声》武汉:武汉古籍书店,1983.
[4]任筱萌.《“东西”指称万物的由来及其流变》[J].汉字文化,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