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50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体系构建

◇ 张 恒 周 欣

  [摘要]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能力,促进大学生全人发展的方法,在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能力提升,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是高校“育人”理念的回归。在具体建设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问题上,笔者通过总结参与建设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的经验,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字]素质拓展训练;人才培养;能力提升
  
  一、引论
  自上世纪末实施大学扩招以来,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质疑逐步增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能力培养欠缺、学生素质降低等等问题日益突出。许多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不太满意,他们反映一些大学生存在贪图享受,怕吃苦,动手能力差,职业道德素质低下,缺乏诚信等等问题。
  二、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是近些年来,国家、各级部门和社会各界对教育部门提出的新要求,高等院校也一直在寻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而素质拓展训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被社会广泛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素质培养的方法。在高校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对学校和学生都是有益而无害的。
  (一)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是高校育人使命的应有之义。
  大学的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所谓人才,首先必须培养成人,而后才是成才。反观当今的许多高校,多忙于传授微末技能,教授各种挣钱法门,却忽略了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的养成,只强调课程成绩,忽视实务能力、心理健康、人文精神等等更为内在更为根本的东西。实际上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有形资本,意志和精神则是无形能量,若能在高校教育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开发出潜藏于大学生身上却从未被了解过的力量,使有限的知识和技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则高校必将对造福大学生、造福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举措。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一方面强调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人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也通过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高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把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和最终的培养目标,创新思路,拓展大学生素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是对社会和市场需求的积极回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异常激烈,市场的基本特征是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法治性,优胜劣汰是市场的法则,要在市场经济中不被淘汰出局,人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具备创新精神以及学习能力。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内在迫切要求,人格的转型是实现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前提和关键,人的素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基础,人的素质状况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
  因此,在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对市场信号的积极回应,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
  (四)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对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如今,国内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响应团中央的号召,推广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开发大学生潜能,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尽早引入素质拓展训练计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现有条件,建立领导组织,积极落实,建立素质拓展训练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样才能真正建成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有影响力的高校,才能真正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升高校整体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对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有较强的作用。
  高校普遍重视对大学生意志力的塑造,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适时的引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将学生培养成知识水平高,动手能力强,具有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心理健康并且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从而提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
  三、在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可行性分析
  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无形的理念、时间、安全等因素和有形的人、财、物等条件。
  高校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方面,具备的优势有:
  1、理念因素。素质拓展训练不能简单的看作是做活动,活动仅仅是载体,背后的理念才是精髓所在。关注人格健全,促进全人发展,在身、心、灵等多个层面拓展学生素质。目前,许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社会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中,社会工作的宗旨是助人自助,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案主度过难关,获得成长,或者采用各种方法开发案主潜能,将案主培养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经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帮助,可以使平凡的人变得优秀,优秀的人变得杰出。社会工作所采用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与素质拓展所采纳的训练方法如出一辙。
  2、时间因素。目前,许多高校都实施了大学生素质学分计划,要求大学生在课堂之外综合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培养自身综合能力,每学期都有一定的学时要求。将素质学分与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结合起来,未尝不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专业的训练教师团队和专业的素质拓展器材,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安全因素。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项目如高空断桥等等,总是让人担心会发生意外。但是,“没有绝对安全的活动,只有科学的安全保证”,根据美国专业体验培训机构Project Adventure的一份统计数据,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危险系数是所有运动之中危险系数最低的。
  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有严密的程序设计、专业的安全器材和技术指导,用科学、专业的手段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安全性。
  4、人的因素。人是素质拓展训练中的关键因素。目前,全国有200多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而心理咨询师也在逐步的纳入各高校的学工体系,各高校应充分整合这两支力量,集合一批有长期从事社会工作和心理咨询教学、理论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专业实务经验的教师团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提供人才队伍。同时,不断训练合格的国家心理咨询师,不断从社会上的各种户外拓展训练项目中吸收成果,培养适应高校本土的素质拓展训练师。
  5、资金因素。资金因素是制约高校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关键性因素,许多高校限于资金压力,对学生的投入上往往注重教学条件、生活设施等方面,真正用于开发学生潜能、拓展学生素质的投入极少。应当看到,开展素质教育,多投资多回报,少投资少回报,要认识到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性,针对具体情况,合理规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素质拓展项目规划投资。
  四、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和体系
  随着研究 和探索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更新。
  团中央在2002年联合教育部、全国学联首次提出要在高校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并随即在全国6所高校开展试点,它的基本内容是“以大学生人力资源为着眼点,进一步整合深化教学主渠道外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在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社会实践与支援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方面引导和帮助广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主动全面成长成材”。一些学校还为此专门制定了素质拓展学分计划,并配发素质拓展证书。
  但是,部分高校的实践也表明,这套计划的实施状况和效果离团中央的要求相去甚远,预期目标并未达到,实施过程流于形式,开展的活动很多,真正帮助学生提高素质的较少。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转型进一步加深,市场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市场和社会对大学生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方向和内容提供了一些指引。
  总结起来,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的类别:
  从个体层面看,可分为心理素质训练和行为素质训练;
  从个人和社会层面看,可分为个人素质训练和团队(社会)素质训练;
  从育人的角度看,可分为人格塑造、价值观澄清和修正、能力结构调整、职业伦理和敬业精神培育、创新精神塑造和潜能开发、团队能力建设、公民素质培养、成才培养等等。
  笔者在参与设计本校素质拓展训练基地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以下内容:
  一是大学生个人素质方面,包括心理训练、兴趣训练、情绪管理训练、性格训练、挫折训练、思维训练、领导力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学习能力训练、职业伦理训练、职业规划和创业能力训练等等;
  二是大学生团队素质方面,包括沟通能力训练、协作能力训练、认同和信任训练、团队精神训练等等。
  在具体的项目和形式方面,笔者认为,应当整合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专业,运用专业手法,如社会工作中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心理咨询中的个案咨询、团队辅导等,在现有的社会工作实训场地基础上,扩建专业的素质拓展训练场地,引进户外拓展理念,建设室内外多种适合高校师生的拓展项目。
  五、对高校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的一些建议
  首先,各级各部门应当重视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开展的重要性。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有利于高校综合办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构建一只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
  其次,与专业师生队伍合作。高校应充分利用一些在素质拓展领域已经具备一定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实务经验的专业(如社会工作、心理咨询等),加强与这些专业教师团队合作,开发适合本校师生的全校性素质拓展训练课程,以便于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最后,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计划,必须建立优化长效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素质拓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相应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为学生配备专门的素质导师,立足于时代特征、开发出具有创新性、时效性的培训项目,这样才能使素质拓展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将大学生培养成一个“整全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于海印,关于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今日科苑,2009/08;
  [2]商台萍,青年素质拓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3]周妮笛 李 毅 刘俊峰,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教育研究——以湖南农业大学“六求”素质拓展活动教育实践为例,当代教育论坛,2009.8;
  [4]王捷二,拓展训练在高校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
  [5]孙璞,苏荣海,王振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4;
  [6]刘妍,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培育创新型人才,思想教育研究,2009.6;
  
  作者简介:张恒(1983—),男,重庆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助理实验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社会工作硕士(MSW)在读硕士,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工作实验室管理开发等;
  周欣(1981—),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助理实验师,专业与研究方向:英语、日语,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