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511

[ 罗中春 文选 ]   

浅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 罗中春

  [摘要]我国义务教育在“普九”工作基本完成后,均衡发展成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力量、三是教学经费。我们所追求的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是在不断地追求均衡中,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关键词]均衡发展;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经费;薄弱学校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
  2006 年9 月我国实施的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方向性要求写入国家法律,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性。2007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要使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关乎教育公平、关乎教育质量,关乎千家万户家长和学生的切身利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全面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是使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的各级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经费等方面处于一个比较均衡的状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从三个方面抓起:一是办学条件、二是师资力量、三是教学经费。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为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要以薄弱学校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改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内部设施的配备;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要依靠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制定校长、教师流动机制来增强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动力,通过加大教师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实现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需要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合理的经费管理机制,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三、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
  (一)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
  薄弱学校的存在是区域内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表现之一。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原因,存在着一大批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改造问题一直是义务教育普及与提高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也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这种现象在全国不同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严重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因此,加快推进薄弱学校的建设,是政府立足基础教育的现状,创建和谐教育的重大举措;是为实现教育公平,满足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等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首要工作。
  其一,加快薄弱学校改造,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的差距。各级政府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包括目标和任务、主要措施、工作进度等,使改造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努力做到薄弱学校的场地、教学用房、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等基础设施和内部设施配备达到办学要求。
  其二,加大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合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效益。在调整布局和结构时,要适应新一轮城镇化建设、调整乡村建制等新形势,在新建、扩建和改建学校时,要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和实施布局和结构调整方案,通过布局调整、学校资源重组、收归兼并等方式适当调整和撤消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学校,合理高效地配置公共教育资源。
  (二)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教师队伍素质是决定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校际间发展不均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师资水平之间存在差距。目前师资力量存在着校际间分布不均衡,部分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存在着教师年龄结构及学科结构不合理、学历偏低,师资紧缺甚至某些学科专任教师缺乏等现象。要想尽快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教师补充力度,建立优化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在引进、调配、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制订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以尽快提高薄弱学校的师资水平。
  第一,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教师补充机制,全面推行公开招聘制度,提高新补充教师质量,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薄弱学校任教。建立校长、教师流动机制,大力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倡导知名校长、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轮流到薄弱学校任教,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和经验交流,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可以通过区域内重点中学与普通中学结对子的方式,选派具有带教能力的优秀教师到普通中学定期任教。在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等方面,要有政策保障,为鼓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同样条件下应优先考虑支教教师的职称晋级;在教师流动期间,其行政关系、工资关系等保留在原单位,工资、奖金、福利、医疗等待遇不变,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适当增加支教教师的工资。
  第二,立足长远,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培训是最大的福利”, 利用集中培训、名校挂钩、校本研修等方式,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形式,使教师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为教师的成长提供各种条件与便利,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采用现代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实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培训、学历提高、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素质,使每位教师都树立起现代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法制观和教育管理观,并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要为教师进修、培训提供生活、工作的便利,在物力财力精神上给予保障与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应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薄弱学校的师资培训,为他们提供出去学习、进修的机会。
  (三)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健全经费管理机制,保障教育均衡发展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教育经费要确保实现“三个增长”,对学生要实行“两免一补”。目前义我国务教育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使用效率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监督等问题,因而制约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地区和城乡之间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为了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均衡发展。在经费方面我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经费的保障基础在于投入,探索多元化投入方式。在保证政府投入的同时,要积极拓展其它筹资渠道,包括个人、集体、企业单位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予以捐赠与赠予等,积极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
  其次,教育经费的重点在利用,确保教育经费使用的合理化、有效化。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对农村、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困难学校的扶持,通过设立薄弱学校建设专项资金,做到薄弱学校建设资金优先安排、重点保证。
  最后,教育经费的关键在监管,保障教育经费公开化、透明化。要建立经费投入监管机制,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确保对学校的投入落到实处,合理使用有限的学校资源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结语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动态的、相对的,均衡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在积极扩大增量中缩小差距。也就是说,在政府依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前提下,不是限制有条件的学校快速发展,把高水平的学校拉下,而是尽快帮助低水平的学校赶上去,做到“水涨船高”,从而实现较高水平的均衡。在不断地追求均衡中,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使更多的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丰向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的、原则与核心[J].学术论坛,2008,(02).
  [2]赵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04) .
  [3]姚金海.义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一个公共财政的分析范式[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
  [4]王正惠,蒋平.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免费后的考验[J].教育发展研究,2009, (11) .
  [5]张作功. 均衡发展中的义务教育[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版), 2010,(02)
  [6]彭青. 从教育经费视角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河北省为例[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04)
  [7]杨玉艳. 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几点思考[J]. 人力资源管理, 2010,(06)
  
  作者简介:罗中春(1977—),女,山东济南章丘人,英语本科,章丘市教育局中学二级教师。

浅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