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郁达夫的小说是时代精神的扭曲折射,是觉醒之后新路难觅的迷茫。尽管他的小说有明显的伤感、颓废的倾向,但这只是他控诉时代和社会的罪恶的一种方式。因此,在内在精神上鲜明地体现了人的觉醒的“五四精神”。
[关键词]困境;苦闷;五四精神
郁达夫是五四时期一位重要的文学巨匠。他自身对生活苦质具有独特的创伤经验,在创作观上对生命苦质又颇具美学偏爱,这使他的作品大多以感伤、忧郁、苦闷为主题,充满了颓废的色彩,因此,很多人认为郁达夫的思想是消极的,脱离了时代前进的轨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又不能不说是他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的一种宣泄。只是他选择的是以“消极”的态度进行积极地反抗,是困境的一个痛苦选择,其实质是与“五四精神”内在一致的。
苦闷是郁达夫小说的主要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有其自然而复杂的主客观因素。郁达夫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悲哀之子。他出生在一个破落的乡绅家庭里,是一个遗传着家族疾病,生理疾病的生命弱智儿,从小就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他一生都处于贫病交加的困境当中。他苦闷情节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半原因归咎于贫穷,贫穷同时也养成了他孤寂、内向的性格,自卑的心理。在日本时他同样过着乞丐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随之产生了极大的精神压力。他深深的感到了自己处于弱国子民的地位,这使他的苦闷情绪越来越重。回国后接踵而来的是失业,卖文为生,为了生活他受尽了颠簸。青年时婚姻又极度不如意,求爱心切反而酿成性欲之压抑与变态。晚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生活又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五四”的爆发标志着人的觉醒和解放,这对郁达夫来说又是痛苦的,他发现了自我,要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但只是到处碰壁。在这种深层的困境当中,郁达夫人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压抑,他需要释放和宣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当人的本能受到严重压抑时,他就会产生苦闷心理,就会产生憎恨、攻击、侵犯和施虐狂等行为,他需要选择一种方式来释放,来宣泄。”。①
郁达夫是柔弱的,纤敏的,这种柔弱的个性,纤敏的感情,使他在这个个人难以改变现实的黑暗社会中格外的伤感。于是他只能借助于笔,在艺术创造中倾吐悲愤,宣泄苦闷,然而,他的小说里出现的是大量苦闷、伤感的弱者形象,而且这些弱者都具有一定的病态心理。对病态人格的描写始终贯穿他的艺术创作中。造成人物产生这种病态心理的关键因素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或者说恶劣的社会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就是造成病态人格的温床。郁达夫在他的多数小说中塑造患有“郁抑症”的主人公。“郁抑症”就是“忧郁”反映在人身上所形成的一种病态。他们的生理特征是消瘦、厌食、失眠、性机能减退等。其心理特征表现为自卑。在郁达夫作品中,他以第一人称“我”描写的主人公身上,都患有这种郁抑症。他们最深的心里感受是“孤冷”。他们都面临生活的逼迫,失业的威胁,“穷”成了他们无法去除的心理阴影。生活的穷困潦倒在他们心理的投影就变成忧郁和苦闷。他们选择的往往是退却,发出自悼自伤的哀叹,甚至是作践自己的身体来发泄无法排除的苦闷。
在郁达夫的作品中还有大量对性苦闷的描写。性爱在郁达夫的笔下是一个充满痛苦的生命世界。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很少得到过甜美的爱情,而是受尽了爱情的折磨。他们求爱而不得,因而就成了性的渴望和性的压抑的矛盾综合体,产生了病态人格。在郁达夫的一系列作品中,最能体现这种苦闷的便是《沉沦》。《沉沦》中的主人公,是一位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性格忧郁,气质敏感,身处异国他乡,自己的祖国又是一个弱国之邦,这使他极度苦闷,又无法宣泄。他无限渴望女性的爱,又因为自己这种渴望而感到羞耻。见到女同学连招呼也不敢打。他对自己这种怯懦的行为也感到悔恨,但却始终没有勇气迈向“幸福”的一步。在他自己看来,他最大的幸福就是得到女性的关爱,得到甜美的爱情。他在日记中写道“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我所要的就是爱情!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的爱我,我也愿意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②这种内心强烈的愿望与现实矛盾的冲突形成了他病态的心理,内心充满里痛苦,无法得到自己渴望的性爱。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郁达夫的小说确实充满了苦闷、压抑,同时还具有颓废的色彩,我们不能以此说郁达夫是一位落后的作家,他的思想背离了五四时期的精神和追求。只能说,这是郁达夫宣泄苦闷,反抗封建势力及封建社会旧道德的一种方式而已,表现的是渴望获得个性解放的愿望,与“五四精神”契合。
五四时期充满了昂扬、奋发、朝气的进取精神,宏放气势,但这仅仅是一面。另一面,也是更多的一面,确实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灵的苦闷和寂寞。觉醒了却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力量,勇猛的抗争却没有成功的希望。于是作家在作品中伴随这痛苦和压抑呐喊。郁达夫小说的创作就反映了后一种普遍精神现象。所以说郁达夫的作品表面上给人以压抑、灰暗的感觉,但从宏观角度来看,它是积极的、进取的,反映了五四知识分子在历史变动中的觉醒与抗争,以及他们内心强烈地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怒潮。
在郁达夫作品中所涉及到的病态心理的描写,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色情颓废”倾向。其实这是郁达夫反映、控诉黑暗社会的独特方式。在郁达夫对性苦闷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被扭曲了的生命真切的痛苦和不满。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小说中性爱描写的显著特征就是:把个体的性爱和广阔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借爱的苦闷来反映多重的人生苦闷,也就是说,性的苦闷是人生苦闷的缩影。通过大胆露骨的性爱苦闷描写,目的在于呈现在黑暗的社会压抑下无爱的痛苦和巨大的生活痛苦。正像有的人指出:郁达夫将“性的苦闷”与“生活的苦闷”联系在一起,反应一定的社会现象。郁达夫所描写的病态心理、狎妓,尽管有些玩味的态度,但他绝没沉迷其中,相反,他是借此向虚伪的封建道德和腐朽的封建势力挑战,要打破旧道德,追求个性解放。也有人认为,郁达夫的色情描写和病态心理的刻画充满了颓废色彩和消极思想,这当然是不符合实际的。只能说郁达夫要求积极进步的方式不同而已。他不像郭沫若那样在作品中直接表现这种反抗、破坏和创造精神的思想。郭沫若诅咒这“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③他指诉这社会是“浓血污秽的屠场”,④因而他要燃起那熊熊的涅槃之火,焚烧着身内的一切,身外的一切。他要打破一切传统的羁绊和束缚。显示出一种狂风暴雨汹涌澎湃的激情。尽管他们的描写角度不同,但最终思想都是要求进取。
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郁达夫,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以“社会”为经纬的艺术世界,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在这一艺术世界里,我们体会到人性在社会黑暗,封建专制观念下的痛苦。这种沉痛感和痛苦感,使我们呼唤人性的复归,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反抗。对人心灵深处意识的大胆描绘,对千年封建伦理道德背面的虚伪的揭露,使郁达夫的小说具有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郁达夫的小说描写了被扭曲的灵魂,揭示了当时普遍的“时代病”,折射了那个污浊的社会现实。他用表面“颓废”的手法,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象发出了强烈的反抗。他的思想与时代前进的步伐是和拍的。动摇、幻灭、沉沦不是他的主导,探索、追求、进取才是他的本质。而这种精神与“五四”精神的实质是内在统一的。
注释:
[1]郑雪《人格心理学》第76页 济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2]郁达夫《沉沦》第24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第一版
[3]郭沫若《凤凰涅槃》第2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4]郭沫若《凤凰涅槃》第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
参考文献:
①倪婷婷《“名士气”:传统文人气度在“五四”的投影》《文艺评论》1999年第6期
②赵泽民《“自卑情节”与郁达夫小说创作》《文艺评论》2000第5期
③周睛山《痛苦的生命展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性爱知识》
④王才路《论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1990年01期
⑤解洪祥《中国现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⑥郑雪《人格心理学》济南大学出版社 2001年3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杜静(1982—),女,汉族,助理讲师,吉林人,吉林机电工程学校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