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89

[ 刘灿伟 文选 ]   

中学生作文互动评改实践例谈

◇ 刘灿伟

  [摘要]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高付出,低收效。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成了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我结合学生实际,尝试采用学生自主评改的模式。首先是教师做示范性评改,其次是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评改,三是学生的自主性评改。以小组合作探究式的互动评改模式为训练主线,突出学生主体参与和评改能力的培养,实现以学生自主评改的作文教学目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变“教师评改”为“学生自主评改”。让学生在多层多边的交往中,培养创新能力,挖掘潜能,张扬个性。“教”学生评改是为了“不用教”。
  [关键词]范文评改引导;互动评改;探究讨论评改;自主性评改
  
  长期以来,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评,似乎理所当然。在以教师为主体的作文教学模式下,教师耗费大量的心血,收效甚微。作文批改和作文讲评成了制约语文教学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状,结合学生实际,我尝试以教师引导,学生互动探究讨论、自主性作文评改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范文评改引导与学生互动评改
  如对大作文的评改,我采用“集体评改法”。在上课前,我首先把全班同学的作文浏览一遍,了解学生在本次作文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参照高考评分标准及操作方法,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具体分为四个等次,批改完后作为本次重点评改样文。上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将样文展示给学生,并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制定一个详细的比较适合自己学生的评改标准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参照评分标准与操作方法进行评改。比如在记叙文《意外——罩住了蜻蜒》的评改中,我引导学生先从选材、立意的角度去分析,侧重检查主题是否正确、集中,线索是否恰当清楚,材料是否紧扣主题来组织。然后从语言的角度去评价,侧重在检查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迅速理出了文章的主题:这篇记叙文,主要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梦境的描写,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眷念。同时罗列出文中所用的材料:(一)玩打水片儿;(二)去城里读书,变得讨厌读书;(三)梦中捕蜻蜒;(四)梦醒后哭;(五)蚊帐中捉蜻蜒。然后,我进一步启发学生:“这些材料是否紧扣主题来组织?”场面描写的语言是否生动形象?学生对此甚感兴趣,发言踊跃,有的指出例文的结尾结写得好,既有铺垫,又有呼应,整体结构首尾呼应;有的说文章的立意高,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有的指出“讨厌读书”此材料有不妥之处,并提出应该删掉此文段的修改意见。而例文的作者,有不同的看法,当时也进行反驳,并说明自己的写作意图。而我边听边启发,引导他们加深理解。就这样在师生的点点评评,评评改改中,共同得出结论:本文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运用,较真实地表现了儿童的心理特征,从而与所记述的内容取得内在的和谐。但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建立在讨厌读书的基础上,思想就显得偏颇,实为不妥,而梦中追捕蜻蜒的场面写得颇为形象、生动、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文章的结尾“蚊帐中捉蜻蜒”又与文中的“梦中捕蜻蜒”相映照,意味深长,因而使本文仍属上乘之作。这样,学生对记叙文的写作要求的理解更为深刻了,对高考的评分标准及操作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又如在议论文作文《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评改中,我也以同样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评改。着重引导学生从议论文的三要素来评价:论点是否正确,是否鲜明;论据是否充足,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是否透彻。然后参照评改标准和要求,把发到手上的作文进行精心的评改。这样,同学们对好议论文的标准把握了,对写好议论文的努力方向也找到了。而在说明文作文《水是什么样的物质》的评改中,我主要提出四方面的评改要求:首先应检查它对所说明的事物的性质、特征是否把握准确,所说的事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其次检查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否得当;第三检查语言是否朴实、明了;最后检查说明顺序是否合理,详略、层次等安排是否得当。
  于是,学生对各种文体的特征和文体的写作理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评改作文的效率和评讲作文的效果。
  二、分组探究、讨论、评改
  经过范文引导,集体评改模式的训练,同学们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写作理论,对习作有了较高的鉴赏意识和评价意识。这时,我把评改权进一步移交给大部分学生。着重按照学生写作水平成立作文批改小组,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讨论、评改。
  首先以班为单位,将每班分为10个小组不等,每一个小组5-6人,并且确立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小组交叉批改,然后每组选出1-2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荐,并由中心发言人阐述评改意见。其次是细化评改标准,把高考作文评分表印发给学生。再次是指导学生根据评分表和学生习作的具体情况评改。用“删、增、调、换”等方法修改;用说明式、评述式、提示式等方法来评述作文,旁批与总批并用。
  如在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时,我并不急于展示范文,也不急于要求学生马上评改,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我课前设计的一些与文章有关的问题让同学们探究讨论:本次作文应该选用哪些写作材料比较恰当?在本次作文里你选了哪些材料?你的文章的立意是什么?等等。这时同学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每个小组的同学都争相发言,纷纷说出自己在本次作文里运用哪些材料,给自己怎样的启示,说明了什么道理等。每个小组的发言人对自己小组的同学讨论的结果做了扼要的记录,并代表发言。有的小组认为,题目是一个偏正短语,“来自大自然的”是修饰限制“启示”,所以选材应该是选取大自然中典型的,而且能给人启示的材料。有的小组则把一些典型材料列举出来,并写了具体的启示。如第三组有这样的记录:生活在沙漠地区的仙人掌长出了尖锐的刺,适应干燥酷热的环境,使动物们无可奈何,奇迹般遍布沙漠。这一材料告诉我们,面对困境,可靠毅力和智慧解决,“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又如第四组的记录:蚂蚁生命渺小,但非常团结。一只蚂蚁找到食物,如果食物的体积太大,便立刻去通知伙伴,全力搬运。我们也是一样,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但只要合作,多大的困难都可以克服。 这样在同学们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在各小组的总结发言中,全班的同学基本掌握了这次作文的评改要领,这样,学生的作文评改过程也就水到渠成。
  课后,我认真审阅各小组上交的评改情况,公开表扬那些评改认真的小组及执笔者,并把本次评的优秀作文连同评语张贴示范,以资鼓励。
  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互动式评改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这样,同学们写自己的,评别人的,无异于一文两作,同学们创新潜能得以发掘,作文在选材、立意、语言等方面也有了质的提升。
  三、学生自主性评改与教师点评
  在互动评改,探究讨论评改的过程中,同学们对写作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选材的视野开阔了,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提高了,整体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为了让学生的评改、鉴赏、写作等方面的能力再上一个台阶,在高二第二学期到高三阶段,我放手让同学们进行自主性的作文评改,当然也有所侧重。
  对于小作文的评改,我侧重于让学生“自评自改法”。学生的作文先让学生自己评改,然后让他们把自己的评改意见写在自己的作文后面。再把作文收集起来,由我再进行批阅。在批改过程中,我首先对学生的自评作出中肯的评价,然后把自己的批改意见写上去,最后发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在找出努力方向。通过思想情感、观点等方面的交流碰撞,他们的评改鉴赏能力得以提高。
  多年来,我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示范引导评改,互动、探究、讨论评改,自主性评改等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别人文章取长补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变“教师评改”为“学生自主性评改”,使学生在多层多边的交往中逐步培养创新能力,挖掘潜能,张扬个性。 “教”学生评改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在评改中树立修改、提升自己作文的自主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想作文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探究,自主性评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作文水平在评改实践中得以根本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与陶行知教育思想》 王建华浙江教育出版社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
  [3]《谈文章的修改》叶圣陶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刘灿伟,开平市教伦中学。

中学生作文互动评改实践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