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7期 ID: 153491

[ 陈穗芳 文选 ]   

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 陈穗芳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自主学习”已不再是陌生的词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
  [关键词]新课程;中文教育;教学艺术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教育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包办过度,学生依赖过度,违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此种状况,至少出现以下弊端:教师满足于“教师讲得清清楚楚,学生听得明明白白”的教学现状,学生缺失应有的学习过程,从而导致学生课堂自主活动整体缺失——学习内容的强制性、认知活动的受动性、思维过程的依赖性、课堂交往的单向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的理解、积累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学生运用的技能也不能只靠教师“教”出来。著名的教育学家郭沫若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基于中学生世界观初步形成、认知能力处于逐步成熟阶段、求新求异好奇的个性发展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键是要切实转变教学思想观念,正确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真正认识到学生的学习潜能,设法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内驱力”的支配下主动自主地学习。
  一、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用心分析学生,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抓住学生的心理,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兴趣激起的学习自然是自主学习。
  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
  “有效的教学必须以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前提。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之间平等亲切,融洽坦诚,学生就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
  2、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状态。通过在课堂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的感受,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如在讲《水的沸腾》时,可以给学生侦探故事《是谁杀死了老板》,距今两百多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老板与助手刚刚完成的图纸被盗了。正当二人焦头烂额时,进来一个伙计,伙计提着带塞的茶壶进来,冲好咖啡后,顺手把茶壶放在炉子上转身出去了。一会,助手也有事出去了。等助手回来时,老板已经死了,在他脖子上有一根明晃晃的针。“是谁杀害了老板呢?”学生的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分小组讨论,没有得出结论,这时,我开始引入课题,让学生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完成课堂内容时,学生也对案件真相大白了。整节课通过设疑,首尾呼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觉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1、让学生明确目标:教学目标的的运用不仅可以指导教学,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学生通过学习目标,可以清楚地告诉学生在课堂结束时需要完成的任务,且可以确定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细致、具体,并符合实际,应该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难或过易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启发学生自已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把问的权利赋予学生。布鲁巴克所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也正如于漪所说:“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的过程。”
  在讲授《摩擦力的利与弊》时,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同学在课外收集整理许多的资料,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我学习的过程。课前将学生分为正方(认为摩擦力的利大于弊的同学)和反方(认为摩擦力的弊大于力的同学),先由正反方陈述观点(各三分钟),再由双方的二辩、三辩、四辩针对对方观点提出问题,通过辩论不断经历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抓住锲机,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摩擦的利弊,因势利导地提出怎样利用摩擦的利和怎样克服摩擦的弊这一课题。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问,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提问,并且帮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这样做,一是会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二是唤起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三是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珍视对教材问题的独特感受。
  3、通过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经常给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促使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认知过程的留给学生;把交流与评价的权力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讲《探究物质的变化》时,我把全班分为若干活动小组,给学生准备好探究可能需要用到的材料:白纸、打火机、彩笔、剪刀、水、铜丝、生锈的铁钉、小刀片、磁铁、蜡烛、烧杯、澄清石灰水。要求学生让提供的物质发生不同的变化?看谁想的办法多?并对发生的这些变化进行归类。学生通过观察→自主设计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规律→获取知识,享受快乐。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寻找规律,从中归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这种“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和认可,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4、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自我监控的参与,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分析、自我调整和自我评价。新课程对教学考核的标准不再作统一规定,考核标准呈现出较大的弹性和开放度,提倡学生自主评价,帮助学生制定自我监控表和指导学生学习计算自我效能感着手,让学生辨识出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干扰因素,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意识地避免受干扰,以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养成自我监控习惯。
  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领悟自主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这就是说,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学会”变成“会学”,从而水到渠成。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自定自学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自学的方法、选择或组织自学环境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去,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情感积极,学习意志坚强,学习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理想信念坚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如能有效地、积极的自主支配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就能提高或保证自己的学习效率,这样的学习才能算自主学习。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当机会出现时,放手让学生认一认、想一想、说一说、拔一拨。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 引导学生自已对教材进行粗读、精读、跳读相结合,通过自读教材来感受教材。
  2、 教师应引导学生提供具有实用性、鲜活性、典型性的材料。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查询、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 指导学生在自已检查作业的基础上,分组检查全班交流。讨论能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因为构建网络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再学习、重组的过程,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善于总结的能力。
  由上可见,“自主学习”是指“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指出“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道理均在于此。

如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