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将熟悉的认知域概念或意象图示映射到陌生的认知域里,生成新的概念,借以理解陌生事物。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表达情感的隐喻。本文根据隐喻理论,从英汉相似的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容器隐喻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了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及原因。
[关键词]情感隐喻;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容器隐喻
一、英汉情感隐喻之共性分析
(一)与情感相关的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是人类语言中最基本的隐喻。它是人类较早产生、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空间隐喻是以空间为始源域,通过空间结构投射到非空间概念上赋予该空间概念一个空间方位,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空间概念理解,思考和谈论非空间概念。(蓝纯 2000:131)我们可以通过空间隐喻用上/下,前/后,里/外之类的空间方位词来描述表示情感的非空间概念。即是说,许多抽象的情感隐喻都是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的,使得人的心理状态被赋予了空间性的意象特征。汉语中有这样的表述:“情绪高涨、情绪低落、垂头丧气”等。
Lakoff指出,在英语中,有很多是用方位词“上”和“下”(“高”和“低”)表达的概念隐喻,即空间性概念隐喻。这些空间性隐喻常用来表达人的喜怒哀乐之情,“喜悦、幸福”为“上”(或“高”),“悲伤”为“下”(或“低”)。在英语里存在“HAPPY IS UP'’和“SAD IS DOWN”两个空间性情感概念隐喻。汉语在这方面和英语是非常相似的。试看以下英、汉例句:
a.表“喜悦”
That boosted my spirits./I'm feeling up./My spirits rose./Thinking about her always gives me a lift./We had to cheer him up./They were in high spirits.
他很高兴。/他情绪高昂/高涨/高扬。/他兴致很高。/
他正在兴头上。/他慢慢地重新振作起来。
b.表“悲伤”
I’m feeling down./I’m depressed./His spirits drooped at the bad news./He brought me down with his remarks./I fell into a depression.
他情绪低落。/他很消沉。/他萎靡不振。/他陷入绝望之中。
c.表其他情感
Don’t look down upon him.不要瞧不起他
His teacher thought highly of his idea.他的老师高度赞扬了他的想法。
She wondered why Anne had a down on Helen.他奇怪为什么安看不起海伦。
为什么英汉语中会有如此相似的情感隐喻?Lakof和Johnson认为,人们使用隐喻表达式并不是任意的,而是建立在人类身体和文化经验基础上的。情感隐喻来源于人的身体对基本的空间方位的体验。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头在上,脚在下。人在睡觉的时候躺下,醒来后站立。健康的人是以站立或坐着的方式工作,只有生病或死去的人才会长时间躺着。人类通过这一系列对自身状况的体验得到一种概念:较理想的状况为上,不理想的状况为下。(蓝纯 2005:150)因此,脑袋耷拉、双肩下垂等表示提不起精神的身体动作即“DOWN”总是和忧伤、沮丧等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连接。而挺胸昂首即”“UP”则是与快乐、幸福等积极正面的心理状态连接。
(二) 与情感有关的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帮助我们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有形的实体和物质。例如,THE MIND IS AN ENTITY这一隐喻就是将MIND (心智)这一概念具体化(蓝纯 2005:122)。此类隐喻可以承担指称、量化、确认、目标设定等一系列的功能(Lakoff& Johnson 1980:25-27)。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们往往把对物体的经验,把在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作为我们认识的始源域,去理解人们所陌生的、抽象的概念。
1.用“脸”喻情感
脸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也是最主要的器官。一个人高兴了,悲伤了,愤怒了,沮丧了,都可以从脸上窥见。脸,就是人的情感的“晴雨表”。因为人的情感有喜、怒、哀、乐之分,脸就有嘻、笑、怒、嗔的表情。因此,关于“脸”的情感隐喻俯首皆是。
在英语中我们有:a happy face/ a gloomy face/ an empty face/ Her face is radiating with delightfulness.等说法。在汉语中,我们有这样的例子:他今天黑着一张脸./老师拉长着脸./翻脸不认人/笑逐颜开。在这些表达示中,我们都是用脸来喻指心情。心情好了,脸上就容光焕发;反之,心情差了,脸就黑了,也拉长了。
网络语言用“脸”来表达情绪更为直观。人们常用一个笑脸表示开心,用一个哭脸表示悲伤。同样,还有尴尬的脸,害羞的脸,愤怒的脸,傻笑的脸,可爱的脸。不同的脸隐喻了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2.用天气喻情感
英汉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不同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气质禀性和思维方式。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发现天气的好坏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在天气晴朗,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人们感觉精神抖擞,充满力量。相反,在阴雨绵绵的日子里,人们感觉疲惫,郁闷。因此,人们把属于天气域里的概念投射到情感域中,从而产生了大量的隐喻。
英语中很多表示情感或情绪变化的语言都来源于描述天气或天气变化的词语:Create an atmosphere of cheerfulness /in a sympathetic atmosphere/ barometer(of feeling ) /bluster oneself into anger/ gales (of laughter)/gust(of anger) /thunder at sb./ in a tempestuous mood /a sunny smile/ dark days /feel gloomy/a cloud of gloom/ a frosty smile(or look)。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方式:大发雷霆、冷若冰霜、灿烂的笑容、爽朗的笑声、炽热的感情、沉闷的心情、阴郁的心情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人的心情就好像天气一样,有“晴”有“阴”;时而狂风大作,雷霆万钧,时而阳光普照,风平浪静。
3.用液体喻情感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在英、汉这两种语言中都存在“EMOTION=WEATHER”这一“根类比”。在Andrew Goatly (1997)罗列的根类比中,还有一个和情感有关的“EMOTION=LIQUID”。这说明,英语中时常用描述液体的语言隐喻情感:
a.She felt quite calm.
b.Anger surged within him.
c.He was swollen with anger.
d.Don’t dam up your feelings.
e.His anger drained from him.
f.A flood of pride rose in him.
g.Her heart was flowing with happiness.
h.He was drawn into the vortex of emotion.
i.She poured out her feelings to her mother.
j.The teacher’s words deeply stirred the students.
k.There is a wave of panic(enthusiasm/indignation).
l.Still waters run deep.(谚)静水流深(喻沉着的举止可能蕴涵深厚的感情、谋略)。
汉语中也存在“情感=液体”这一根类比:柔情似水/心如止水/心潮澎湃/感情的旋涡/心潮起伏/饮恨而终/热情洋溢/心情平静/情绪激动/心中泛起波澜/脸上浮出笑容/脸上荡漾着幸福的微笑/沉浸在幸福之中/发泄愤怒/时间不会冲淡他们的友谊/感情日益加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感情像水一样有“浓”有“淡”。有“深”有“浅”;人们的心情也像水面一样时而“波澜不惊”,时而“汹涌澎湃”。
(三)与情感有关的容器隐喻
容器图式产生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的一个很普通的意象图式。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世界中的存在决定了我们每天要无数次遭遇被容器包容或作为容器包容其他物体的经验。(蓝纯2005:60)当人类感觉到自身是一个三维容器,有里,外和边界,很自然的,情感就会被看成容器里的一件物品。
当人愤怒时,“人体容器”里充满了了愤怒的情感。在英语中,愤怒被比喻成人体容器里的液体,即: ANGER IS THE HOT FLUID IN A CONTAINER,比如:
a. He was filled with anger.
b. You made my blood boil;
c. I had reached the boiling point.
d.He almost had a hemorrhage。
e. Bill is just blowing off steam.
在此,容器隐喻被拓展成了内容更加丰富的结构隐喻,即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使两种概念相叠加,从而将谈论一种概念各方面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个概念(赵艳芳2001:106)。本问前两节所谈论的空间隐喻和本体隐喻都可拓展为结构隐喻。概念隐喻是有系统性的。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形成了“愤怒是人体容器的液体”这一概念隐喻后,人们将谈论液体的词语用于谈论愤怒。当人发怒时,容器里的“液体”会沸腾(例b、c),容器的压力增大(例d),容器甚至会冒烟(例e)。
容器的隐喻性扩展是多方面的,任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质空间都是容器,甚至一些无形的、抽象的事件、行为、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容器。例如:
a.如今,我已陷入一个可怕的空虚中。(萧乾《梦之谷》)
b.他装满了一肚皮的怨气,他想叫,想嚎。(老舍《四世同堂》)
c.他愈想压下热情,愈觉得自己的热情差不多要满溢出来了。(巴金《爱情三部曲》)
“陷入空虚”,把无形的空虚构想成为一个有边界的容器,而“我”则痛苦地游荡在这无边的空虚里。情感体验的主体一人体就是一个容器,它又有内外之分,可以把皮肤想象为分界面将它与外界隔开。当人们把容器概念映射到情感这一抽象领域时,便有了“情感是容器中的物体”的隐喻概念,以至“他装满了一肚皮的怨气”,并把愤怒隐喻为容器中的气体;“热情差不多要满溢出来了”,在巴金笔下,热情又变成容器中的液体了。
二、结论
英汉两种语言的情感概念大部分都是通过由抽象到具体的隐喻化过程而概念化的。这一结论和Lakoff(1993:205)的观点是一致的。即尽管存在很多非隐喻概念,但一旦脱离具体的身体经验,开始谈论抽象事物或情感时,隐喻意义上的理解便成为准则。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情感的概念隐喻的共性说明和支持了以下的观点:由于人类共有的身体及物质经验,与情感有关的隐喻在这两种语言中是大体是一致的。英汉情感隐喻都使用了一些共同的来源域,如方位空间、人体器官、天气、液体及容器等,并且60%以上的情感隐喻都是建立在这些来源域之上。英汉情感隐喻的共性源自人类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以及文化共识。
参考文献:
[1] Alverson,H.Semantics and experience:Universal Metaphors of Time in English,Mandarin,Hindi and Sesotho[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4.
[2] Goatl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3]Kovecses,Z.Force and emotion[A].In L.Albertazzi(ed.) Meaning and Cognition[C].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OOO.
[4]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Matsuki, K.Metaphors of anger in Japanese[A].In L.Taylor & R.MacLaury(eds)Language and Cognitive Contrual of the World[C].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5.
[6]Yu,L.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8.
[7]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文旭. 隐喻·语境·文化---兼论情感隐喻:人比黄花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
[10]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王眉(1979—),女,现就职于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