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语言交际作为人类交际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非语言交际的定义、分类、功能等进行了阐述,并就其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外语教学
从媒介手段的角度分类,人类的交际活动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语言作为媒介的交际系统,通常称为语言交际系统;另一个主要依靠非语言形式的媒介,通常称为非语言交际系统。语言交际通常被认为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最强有力的交际手段。而非语言交际系统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实际上,在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交际过程中,常常是在依靠语言手段的同时,也借助了大量的非语言手段。而在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规划、教材设定,还是在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方式设计等方面,都将语言本身作为知识传授的重点。教师的教学重点往往放在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的掌握上,由此延伸的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 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随着近几十年来对于非语言交际研究的深入,运用非语言交际手段辅助英语教学,培养和训练学生对于英语文化中非语言交际行为的领悟力,也成为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非语言交际综述
作为一门学科, 非语言交际仅有几十年的历史。特别是二战后至50 年代,这一学科有了质的飞跃。如Birdwhistell 的《体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1952)与E. T.Hall的《无声的语言》( The Silent Language.1959)均被视为开山之作。在此之后,非语言交际研究更加深入,整个系统也更加完善。上世纪80年以后,介绍国外这一研究领域的著作和论文开始大量出现。如耿二岭的《体态语概说》(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8)、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1988)、《英美文化辞典》(1995) 等,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但实际上,只用语言交际而忽略了非语言交际,只能算是一种不完全的交际。甚至人们可以不进行语言交际,但在许多情况下无法抑制非语言交际。Ross(1974)声称,“研究结果证明语言交际所传达的信息仅占35%,而非语言交际主要是身势语(body action language)所传达的信息高达65%”。心理学家Mehrabian(1968)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约93%的信息效应源自非语言因素,由此可见非语言交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此,中外学者给非语言交际下了不少定义。有的非常简单,有的则很具体。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个。第一,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或行动,这些属性和行动由发出者有目的地发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发出,由接收者有意识地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第二,非语言交际指的是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对输出者或接受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而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如:Samovar(2000)等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杨全良( 1990) 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 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 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 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 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 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 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
由此部分学者认为,非言语交际就是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它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比如,Mckay根据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有无目的性的行为,把非语言交际分为四类:有意并被感觉为有意的;有意而不被感觉为有意的;无意而被感觉为有意的;以及无意而不被感觉为有意的。而王逢鑫则根据信息传递者及接收者所利用的身体部位及借助的外部条件进行归类,包括主观手段(主要涉及体态语)、客观手段(客体语言)及感觉手段(又可分为视觉手段——涉及图像、画面、标志、装饰及一些体态语;听觉手段——涉及非语词性声音;触觉手段——主要指体触)。杨平认为非语言交际研究涉及三大课题:体距学(Proxemics)、身势学(Kinesics)及伴随语言(Paralanguage)。薛常明则(2000)对非语言交际系统的子系统进行了整理,将其划分为:时空利用(The use of time and space,包括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方式)、身体行为(Bodily behaviors,包括静态的身体行为和动态的身体行为)、声音行为(Sound behaviors,包括音质、发声、声音的修饰、声音的分隔以及沉默、停顿等)、环境语言(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影响交际的环境因素)。
二、非语言交际的功能
非语言交际具有重要的功能意义,它不仅可以增强语言交际的力度,而且还能弥补语言交际的不足,达到语言交际难以达到的效果。关于此问题,国内外均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外国学者Leaters(1986)认为,同语言交际相比,非语言交际具体更重要的功能意义。主要是因为,第一,非语言因素在人际交往的语境中起着决定其含义的作用。第二,通过非语言交际的手段表达的情感更加准确无误。第三,非语言交际传达的信息不会被歪曲,所以相对来说真实无欺。第四,非语言交际具有超交际功能,交际者往往依赖非语言暗示来理解对方的意图以达到高质量交际的目的。第五,非语言交际的暗示作用可以更有效、省时省力地传达信息。第六,非语言交际最适宜间接地传达隐含的示意,即一些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间接内容。
而国内学者则认为,非语言交际可以直接用来表明态度、交流思想、抒发情感、掩饰内心状态,从而增强交际的效果。胡文仲认为,其还具有重复功能(重述交际信息)、抵触或否定功能(与语言行为相反,非语言行为传达的反而是真正的信息)、替代功能(用间接、曲折、较隐晦或委婉的非语言方式来代为传达某种信息)、补充或辅助功能(使语言表达更充分)、强调功能(主要用来强调语言信息或其他非语言信息的特别或重要之处)、调节功能(调节交流的效果、节奏等)。
也有学者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对非语言交际的功能进行了考察。叶定国(2000)认为,首先可以看出非语言交际形式是文化的载体。其次, 非语言交际形式是传达感情的媒介。再次,非语言交际形式与语言交际既协调一致又独立存在。
三、非语言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的非语言行为关系到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因此最终会影响到教学效果。英语作为第二语言(ESL)的教学目的,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还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针对ESL教学的实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Hurley(1992)就曾提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非语言交际的能力。所以,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更应该有扎实的非语言交际功底,将非语言交际的理论合理、正确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众多学者对非语言交际的分类,笔者认为,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
一是身体姿态。教师的姿态可以反映出教师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因此,为了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自然,教师的立姿和坐姿应当自然、放松。但是,过于放松的立姿和坐姿却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玩弄发梢、翻看手机短信、把玩首饰等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是眼神。这是体现师生非语言思想感情交流的关键点。一方面,教师应目光自如、合理地投向每个学生,这暗示着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关注。起到鼓励学生发言或者阻止学生在课堂上闲聊等多种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学生目光呆滞,则意味着学生可能已经思想走神,就表明教师的授课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吸引。
三是表情。教师的表情应和蔼、亲切。授课应富于情感,这易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和兴趣。
四是手势。手势的交际效果取决于手势选择得是否恰当,使用得是否适时,是否准确。教师的手势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澄清事实和强调事实的作用。适当的手势,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印象,也可以将抽象的问题适度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五是音调。音调可以通过微妙的语感传达语意,上扬的音调表示质问、迟疑、惊异等,下降的音调则表明说话者的坚定、自信。
六是音域。音域指声音高与低之间的间隔。特别是作为语言教师,上课更应抑扬顿挫,合理利用音域,切忌使用单一的语调。
七是音量。音量的高低体现了教师授课内容的重要程度。教师在控制整体音量时,应坚持使学生“听到但不刺耳”为原则。
八是语速。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对于听力水平有限的学生,更应注意语速的掌握。
九是服饰和仪表。教师的服饰与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一定要整洁得体,不可过于花哨。
十是空间信息。教师在教室的空间位置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 教师不应总是静止不动,适当的移动,特别是走到学生中间,更能增强与学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 & Richard E.Porter & 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zbetween Cultures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社,2000.
[2]Leathers,D. G. Successful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M]. New York: Collier Macmillan Canada Inc.,1986.
[3]Hall,E.T.1959.The Silent Language. Doubleday & Co.
[4]Mehrabian, A.Silent Messages [M].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71.
[5]Samovar,A.L.E.R.Porter and A. L. 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6]Ross,R.S.1974.Speech Communication: Fundamental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Inc.
[7]耿二岭.体态语概说[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88.
[8]胡文仲.文化与交际[C].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9]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M].外语研究,1990(2).
[10]郭忠才.外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际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3).
[11]叶定国.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J].郑州大学学报,2000(5).
[12] 薛常明.非语言交际概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0(2).
[13]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3): 16.
作者简介:米乐(1981—),女,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